今年2月,河北省保定市阜平縣退出貧困縣序列,正式脫貧“摘帽”。中國農業科學院在阜平縣開展科技扶貧、產業扶貧,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肉羊遺傳育種團隊承擔了阜平縣肉羊產業幫扶,通過企業帶動農戶脫貧,推進全縣畜牧業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
養羊業是阜平縣畜牧第一產業。當地“太行黑山羊”以肉質鮮嫩、膻味小、脂肪分布均勻、體質結實、耐粗飼、適應性強聞名于世,常食黑山羊肉,滋補健體、抑衰抗病,深受居民喜愛。當時全縣肉羊規模場3個,肉羊飼養量達到20多萬只,但大部分養殖戶還停留在農戶養羊的原始階段。經團隊實地調研發現,主要存在六大問題:缺乏大型有實力能帶動養羊業發展的龍頭企業;標準化規模化程度不高;飼草料缺乏;飼養模式和技術落后;羊的良種化程度低,未能構建羊良種繁育體系;羊產業銷售不暢通,缺乏屠宰加工體系,產業鏈延伸不足。
科技扶貧團隊在調研基礎上,和阜平縣達成共識,開展太行黑山羊品種(系)選育,擴繁與推廣工作,以銀洞黑山羊場等企業為主體,帶動周邊農戶養殖黑山羊,從技術層面推動太行黑山羊的選育工作,推進肉羊產業發展帶動農民脫貧致富。對阜平縣全縣羊場技術人員進行技術培訓。包括標準化肉羊場建設,肉羊養殖關鍵技術,肉羊品種選擇和雜交方式利用,人工授精、肉羊引種和注意事項等內容,解答了有關羊場生產中存在各種實際問題;組織養羊專業戶和行政人員去外省調研考察,學習標準化羊場的建設要求和規范、種羊場的飼養管理以及防疫等技術,以及羊肉分割、加工和包裝技術;完成了1000多只黑山羊的分群和測定工作,開展了建檔工作,完善了溯源系統,為選育復壯奠定了基礎;為了降低飼養成本,根據當地種植飼草的情況,就地取材,制定了黑山羊不同種群的飼料配方,以提高種公羊、母羊、育肥羊、羔羊的飼養水平;整改了銀洞黑山羊場設施設備,建立了人工授精室,建立了保種選育技術方案、標準化羊場管理辦法,把銀洞黑山羊場打造成了標準化肉羊場,綠色、無抗、可追溯的高端黑山羊保種場,與養羊農戶緊密結合,以企業帶動農戶,奠定了肉羊全產業鏈發展的基礎。
尤其創新機制模式,探索建立了銀洞山肉羊養殖示范小區“五位一體”的運作模式,即:政府+技術服務團隊+金融機構+龍頭企業與合作社+農戶。政府引導并提供政策支持,技術服務團隊提供技術方案,金融機構提供農業保險服務和惠農貸款,龍頭企業建設標準化養殖基地,實現科學化、規模化、集約化經營,農戶在基地統一品種、統一管理、統一銷售的帶動下分戶經營。加大宣傳力度,打造地方特色的阜平肉用黑山羊品牌,產品遠銷到廣東等地。目前山羊肉價格居于高位,肉用黑山羊養殖效益可觀,已有70多家養羊合作社參與進來,計劃3-5年實現全縣養羊一盤棋,年出欄育肥羊30萬只,走出一條靠養羊共同致富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