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作物學會水稻專業委員會、中國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聯合主辦的“傳承隆平精神,走好時代稻路”主題活動,5月31日在浙江杭州中國水稻研究所舉行。邀請中國水稻研究所所長胡培松院士,湖南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國家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鄧華鳳研究員,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辛業蕓研究員等作了專題報告。
胡培松院士全面回顧和總結了袁隆平先生對雜交水稻的貢獻,講述了袁隆平先生對他的影響和幫助,以及與袁先生交往的動人故事。“袁隆平是水稻界的最杰出代表,也是科技界的杰出代表,是科學家精神的最好踐行者。” 胡培松院士說,我們要弘揚袁隆平等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的精神,一輩子躬耕田野、腳踏實地的精神,久久為功,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這件大事,努力創造創新,作出不負時代的貢獻。
胡培松院士指出,過去中國稻路光輝而燦爛,未來仍要加強創新,才有出路。“國際種業已從3.0時代向4.0智能設計育種發展,而國內種業還是在從表型育種向分子育種發展。” 胡培松院士說,中國水稻育種要跨越發展,就要正確理解創新中的幾個關系,特別是個人發展與團隊的協作關系。
鄧華鳳研究員說,袁隆平的人生歷程就是一部雜交水稻發展史,他不僅發明了雜交水稻,而且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其中,對我影響最大的是恩師的創新精神,即:敢于創新、善于創新、不斷創新。” 鄧華鳳說,這也是我國雜交水稻技術一直領跑世界的原因所在。
辛業蕓研究員概括了袁隆平的“一大宏愿”“兩個夢想”“三大戰略”“四大工程”“五個階段”“六大方向”“七個進展”“八個臺階”,動情回顧了袁隆平先生書寫“一粒種子改變世界的奇跡”的一些往事。
活動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行,由中國水稻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高士軍研究員主持。中國作物學會副秘書長、中國農業科學院副所長劉錄祥研究員致辭。光明網、中國知網、科創中國、科普中國、科技工作者之家全程直播報告會,共有近200萬觀眾觀看了報告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