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穩住1.4萬億斤,是符合我國糧食生產發展情況的。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糧食產量預期目標為1.4萬億斤左右,這是“1.4萬億斤”首次進入政府工作報告,也是報告此前連續數年提出1.3萬億斤以上產糧目標之后,更新更高的目標。如何實現這一目標,新京報記者采訪了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科院作科所黨委書記劉錄祥。
國家小麥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科院作科所黨委書記劉錄祥。受訪者供圖
開年瑞雪,小麥有保障
2024年,我國糧食產量首次躍上1.4萬億斤目標,2025年,依然保持1.4萬億斤左右的目標如何實現?前不久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也提出了多項具體措施,如穩定糧食播種面積,主攻單產和品質提升;進一步擴大糧食單產提升工程實施規模;加力落實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任務等。
如何保障產糧新目標的實現?劉錄祥介紹,關鍵在于一個“穩”字,從中央農村經濟會議到中央一號文件都強調“穩產豐產”,這不同于以前的“確保糧食豐產”。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了“穩定糧食播種面積,主攻單產和品質提升,確保糧食穩產豐產”等具體措施和目標。
就在最近,華北地區普降大雪,尤其在山東,多地出現大規模降雪降雨,“春雨貴如油,瑞雪兆豐年,去冬以來,冬小麥主產區普遍少雨雪,有些地方出現干旱現象。當前黃淮海麥區,冬小麥即將返青,此次降雨雪,使得麥田土壤墑情得到了有效的補充、干旱解除,為當地冬小麥生產打下了堅實基礎。”劉錄祥說。
1.4萬億斤,穩產是關鍵
2024年,我國糧食產量首次站上1.4萬億斤新臺階,這是我國糧食產量在連續9年實現1.3萬億斤以上之后,取得的里程碑式成就。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1.4萬億斤左右的新目標。劉錄祥表示,這一目標在預料之中,2024年3月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了《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方案(2024-2030年)》,糧食產能要通過7年的努力再增加1000億斤。從這個角度講,2025年穩住1.4萬億斤,是符合我國糧食生產發展情況的。
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有哪些具體工作?劉錄祥介紹,一是總體目標,提出到2030年實現新增糧食產能千億斤以上,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7.5億畝左右、谷物面積14.5億畝左右,糧食單產水平達到每畝420公斤左右。二是品種結構方面,將糧食產能提升的重點放在了玉米和大豆上,提出了鞏固提升口糧、主攻玉米大豆、兼顧薯類雜糧的思路。三是區域布局方面,明確了六大片區、不同省份的產能提升任務,并在全國部署了糧食產能提升重點縣。四是重大工程部署方面,謀劃了9項支撐性重大工程任務,全方位夯實糧食豐產穩產的根基。
單產提升,技術要合力
目前我國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已處于歷史高位,依靠擴大面積增加產量的空間十分有限。劉錄祥介紹,未來產能提升的主要途徑是提高大面積單產水平,“我國小麥平均畝產從1949年的42.8公斤增加到2024年的396公斤,增長了8.3倍,小麥單產的貢獻對總產量持續提升發揮了決定性作用。”
單產是否還有繼續提高的空間?劉錄祥介紹,單產提升是逐漸的,從小面積的試驗田,到大面積普遍提升,是一個技術探索、研發和推廣應用的過程。
劉錄祥說,當前的難題是我國目前農業大田生產綜合技術到位率不高,還沒形成“多技術集成、大面積普及”均衡增產的格局,農技、植保、土肥和種子等環節沒有真正形成合力。如何加快將科技潛力轉化為現實產量、專家產量轉化為農民產量、典型產量轉化為大田產量,主要任務就是要因地因作物全力推進“四良”融合,也就是良田、良種、良法、良機。科技人員要在作物生產關鍵環節指導種植大戶,推動綜合性科技解決方案進村入戶到田,帶動大面積均衡增產和增收。2025年,農業農村部將依托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和綠色高質高效行動,進一步擴大糧油作物單產提升工程實施范圍和規模,以702個整建制縣市為基本單元持續發力,為糧油作物穩產增產提供堅實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