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部3日發布消息,“廣明2號”白羽肉雞配套系等首批三個白羽肉雞新品種,日前通過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審定,這意味著我國白羽肉雞自主育種實現重要突破。
這將為百姓餐桌帶來什么?從育種成功到種源自主還有多遠?記者3日采訪了有關專家。
打破白羽肉雞依賴進口局面
國家肉雞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文杰研究員表示,從2004年以來,我國白羽肉雞種源100%依賴進口,既是產業發展的瓶頸,也是影響國家種業安全的短板。
雞肉是我國第二大肉類消費品。2020年我國雞肉產量達到1865.6萬噸,白羽雞肉占比超過一半。白羽肉雞年出欄50億只,具有飼料轉化率高、生長速度快、生產效率高等優勢。
據了解,上世紀90年代,我國自主培育的艾維茵肉雞一度占到白羽肉雞50%以上的市場份額,后因疫病影響淡出市場。自2004年以來,我國年引進祖代種雞80萬至120萬套用于商品肉雞生產。歐美國家白羽肉雞發展有100多年歷史,全球白羽肉雞品種由德國和美國一些公司壟斷。
畜禽育種是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周期長、投入大、見效慢。在我國,文杰帶領的科研團隊2009年開始白羽肉雞關鍵技術的研發,廣東佛山新廣農牧有限公司2010年開始白羽肉雞自主育種。2014年,牧醫所雞遺傳育種團隊與新廣農牧開展深度合作。
2017年,牧醫所首創的基于“京芯一號”55K SNP育種芯片的基因組選擇技術體系被應用到白羽肉雞育種。新廣農牧先后育成了6個專門化白羽快大型肉雞品系,篩選出了兩個優秀配套系組合。
2019年8月,白羽肉雞配套系“廣明1號”和“廣明2號”父母代種蛋在國家家禽生產性能測定站完成測定。同年,白羽肉雞新品種在山東多家企業完成200余萬只中試試驗。日前,“廣明2號”白羽肉雞配套系已通過審定,具有良好的推廣應用前景。
“廣明2號”的成功培育對百姓餐桌意味著什么?
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趙桂蘋表示,以前人們購買的快大型白羽肉雞冰鮮產品、加工食品或快餐等,都源于進口種源,其價格受國際貿易、疫情等多方面影響,現在新冠肺炎疫情在國際上尚未得到完全控制,進口種雞也存在安全隱患。
“我國自主培育的‘廣明2號’白羽肉雞,在長速、繁殖等性能和進口品種持平,在肉質和抗病性能方面更優。”趙桂蘋說,國產白羽肉雞新品種培育成功,將為百姓餐桌提供更加安全、優質、充足和價格實惠的動物蛋白產品。
揭秘“廣明2號”成功的背后
“廣明2號”是首批通過審定的3個白羽肉雞新品種之一,標志著我國白羽肉雞自主育種實現突破,有助于打破國外壟斷,保障家禽種源安全和產業安全。
文杰表示,新品種成功選育的一個關鍵因素是科企深度融合,推動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融會貫通。
據介紹,2014年牧醫所與新廣農牧簽訂合作協議,牧醫所發揮科技、資源和人才優勢,新廣農牧發揮資金、條件和產業化優勢,聯合選育白羽肉雞新品種,形成了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融合的商業化育種模式。
另一個關鍵因素是大膽創新。在“廣明2號”純系的世代選育中,3個品系都要分別進行五大類近60個指標的測定,每類指標的測定都融入了新技術,包括團隊自主研發的肉雞基因組育種技術、新表型發掘和表型精準測定技術、肉品質和抗病性狀選擇技術、育種數據管理云平臺。
同時,農業農村部、全國畜牧總站、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等部門和單位在經費、育種基地建設等多方面給予政策支持。中國農業科學院將白羽肉雞育種列入十大重大使命與“十四五”重點任務清單,對新品種的成功培育提供了堅實支撐。
三方面舉措加快種源自主可控
“‘廣明2號’ 育種成功,就像萬里長征邁開了第一步,今后在與進口品種競爭中,還要經受住市場的考驗。”文杰說,我國白羽肉雞自主育種時間短,高生產性能遺傳素材積累基礎薄弱,分子育種等新技術應用不夠,種源性疫病凈化技術和檢測產品研發還存在較大差距。
下一步,牧醫所將聯合企業開展科企深度合作,持續提高新品種生產性能,趕超國際同類品種,并建立完善良種繁育體系,開展全產業鏈布局合作,力爭盡快實現種源自主可控:
——創新白羽肉雞育種技術體系。加大品質和效率性狀的遺傳規律解析和精準測定技術研發,進行技術升級,建立智能化基因組育種技術體系。
——持續提升新品種生產性能。利用前沿育種技術,對品系生產性能進行持續選育,對肉雞飼料報酬、成活率、肉品質選育提升的同時,重點對新品種抗病和抗逆性選擇;持續選育其他專門化品系,完成“廣明1號”新品種選育和審定。
——完善良種繁育體系,加快全產業鏈布局。未來五年計劃推廣“廣明2號”白羽肉雞祖代20萬套、父母代2000萬套、市場占有率達到10%;新建祖代種雞場、父母代種雞示范場、商品肉雞標準化示范場和配套屠宰場,加快全產業鏈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