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育的水稻新品種在推廣時應注意什么?”
“散穗型與棒穗型對水稻品質有怎樣的影響?”
錢前院士(右一)與申繼鋒交談
11月9日下午4點多,中原農谷,一場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原研究中心主辦的優良水稻新品種食味品鑒會剛結束,新鄉市平原示范區原武鎮季豐農業合作社負責人申繼鋒就攔住了同會的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前。
看著求知若渴的申繼鋒,兩人肩并肩邊走邊談,錢前耐心地解答了申繼鋒心中多年的疑惑,這一聊就是10多分鐘。
錢前院士告訴申繼鋒:“原武鎮是原陽大米的核心種植區,中國農業科學院科研團隊一定會為原陽大米品種更新換代,重振‘天下第一米’的盛景。”
錢前院士的話,讓申繼鋒這個種植了20多年水稻的新型農民大呼過癮的同時也吃下了種水稻的“定心丸”。
錢前院士與申繼鋒的相遇源自于中原農谷建設。
自從中原農谷開建后,中國農業科學院與河南省政府共同建設中原研究中心。
品鑒會現場
“中心將成為中原農谷農業科技重要的區域創新中心,目前已有12支科研團隊入駐,開展種業科學、智慧農業、農業資源保護利用等關鍵核心技術研究。”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原研究中心主任頓寶慶說,“錢前院士就是中原中心學術顧問。”
錢前,水稻分子遺傳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現任國家作物種質庫主任。
今年水稻種植期,錢前院士團隊系統梳理黃淮地區的水稻新品種,在中原農谷依托當地種糧大戶申繼鋒,布設了黃淮海區域58個新品種的品比試種,以期選育出高產優質水稻新品種,推動原陽大米的品牌和產業升級。
“我完全是按照中國農業科學院專家要求的技術標準種植的,58個水稻新品種同地同水同肥,每個品種0.1畝地,品種與品種間還留有0.5米的隔離帶。”申繼鋒說,“專家們比我還操心,每周都會來兩三趟,觀察水稻長勢,指導病蟲害防治。”
錢前院士品鑒大米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所長周文彬說,58個水稻新品種收獲時,錢前院士與新品種的種植者申繼鋒一起遴選出10個長勢旺、品質優、產量高的水稻新品種,決定用食味品鑒會的形式讓專家們盲選出食味品質優良的水稻新品種。
時間向前推一個小時,當天下午3點鐘,由錢前院士參加的優良水稻新品種食味品鑒會正式開始,再加上包括各級專家共組成了10多人品鑒團共同專業品鑒。
10個水稻新品種共分兩組,每組5個新品種,以“黃金晴”水稻品種為參照品種。新品種從洗米到浸泡,再到試樣入水都有統一的時間與標準,同時蒸煮、斷電、盛取,連同專家品鑒的盛米小碗編號都要與米樣編號、電飯鍋編號一致。
兩組蒸煮后水稻新品種在品鑒團的見證下,一起盛取后依次放置到專家面前。只見錢前院士端起每個新品種仔細觀察米粒的形狀、光澤和黏性等,逐一試嗅每個新品種的米香味,然后逐次品嘗大米,時而皺起眉頭,時而會心一笑,最后莊重地在評價打分表上寫上自己的分值。
專家團集體品鑒大米
根據食味品鑒規則,大米新品種的評價要從氣味、外觀結構、適口性、滋味、冷飯質地分項打分,然后按整體喜愛感覺,打出綜合評分。
經過專家團的綜合品鑒,三個水稻新品種綜合分值都超過90分,品質明顯高于對照品種。
申繼鋒看著自己種植的水稻新品種一個個脫穎而出,他黝黑的臉上也堆滿的笑容。申繼鋒說,他會根據錢前院士的安排,把品鑒會選中的重點品種擴大試種面積,爭取配合專家選出既高產又優質的品種,重振“原陽大米”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