蠋蝽是一種重要的天敵昆蟲,能夠捕食鱗翅目和鞘翅目害蟲,在農林害蟲生物防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天敵昆蟲的應用往往受到化學農藥的制約,田間使用殺蟲劑不可避免地會對天敵昆蟲種群產生負面影響。因此,開展天敵昆蟲的耐藥性研究,可以增強其與化學農藥的兼容性。昆蟲接觸殺蟲劑后死亡是正常的毒理學現象,但昆蟲被殺蟲劑擊倒后復蘇的現象卻鮮有報道。
近日,中國農科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天敵昆蟲保護與利用創新團隊研究發現,天敵昆蟲(可以寄生或者捕食其他昆蟲的昆蟲)蠋蝽體內解毒代謝和神經遞質再平衡共同作用,可使其在接觸殺蟲劑高效氯氰菊酯后“死而復生”。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期刊《有害物質雜志》上。
該研究發現,蠋蝽在被殺蟲劑高效氯氰菊酯擊倒后會出現復蘇現象。研究人員采用液相色譜-質譜聯用監測、轉錄組分析、神經遞質監測等技術方法,發現蠋蝽在被殺蟲劑擊倒后,能夠同時通過提高體內解毒代謝和清除過剩多巴胺來應對殺蟲劑的毒力,最后成功實現“死而復生”。
該研究從昆蟲解毒機制視角出發,驗證了反式調控解毒基因在蠋蝽復蘇過程中的解毒代謝作用,揭示了蠋蝽通過增加一種特定基因或酶的活性,有效去除體內過多的多巴胺,從而重新平衡興奮性神經遞質的傳遞,這是一種全新的解毒機制。
據悉,該研究結果為昆蟲對化學殺蟲劑的毒理學機理提供了新見解,為耐藥性機制的研究開辟了新思路,同時也為天敵昆蟲與化學殺蟲劑兼容使用奠定了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