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麥對氣候多樣性的適應機制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大麥適應性學術報告會近日在北京舉行,會議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與德國萊布尼茨植物遺傳和作物研究所聯合主辦,旨在交流大麥基因組學與環境適應性相關研究的前沿進展,研討成果共享與推進合作,并交流雙方聯合承擔的合作項目“群體基因組學研究解析大麥環境適應性規律”。
這是記者5月2日從中國農科院作科所了解到的消息。
作科所所長周文彬表示,雙方在大麥科研方面有良好的合作基礎,近年來圍繞種質資源研究與利用、生物信息學、基因組學技術等領域發表了多項研究成果。這些成果帶動了我國大麥基礎研究的發展,提高了研究人員的國際影響力。希望雙方深化合作,共同推動全球大麥研究高水平發展。
會上,國內外25位專家圍繞大麥環境適應性機制、基因組與泛基因組研究、種質資源的深入研究與充分利用,以及大麥誘變群體資源的深入研究進行專題報告。
據作科所研究員楊平介紹,大麥具有適應性廣、抗逆性強的特點,在全球廣泛種植。我國是全球重要的大麥進口國和啤酒生產國。大麥作為啤酒釀造的主要原料,研究大麥對環境適應性的形成機制,對于培育高產廣適新品種,應對復雜的氣候變化具有重要意義。
國內外專家在作科所新鄉基地了解大麥種植與生長情況。(中國農科院作科所供圖) 會議期間,與會人員參觀了作科所位于河南新鄉的試驗基地、會議承辦單位江蘇沿海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的大麥試驗和種植基地,了解產業發展現狀、密植栽培模式、大麥種質創新和抗病品種培育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