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主辦,岳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承辦的中國農業科學院重大科技任務子任務“南方稻田和旱地區耕地健康定向培育技術模式集成與示范”啟動會暨田間交流會議在湖南省汨羅市成功舉辦。會議聚焦于耕地健康培育技術模式的集成與創新,旨在提升我國南方耕地的土壤健康和生態功能,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
會前,與會代表參觀了汨羅桃林寺鎮的“南方旱地健康培育小區試驗及千畝核心示范區”,實地了解了耕地健康培育技術模式在實際應用中的成效。
會中,中國農業科學院重大任務首席、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區劃研究所研究員張會民詳細介紹了任務的基本情況,子任務負責人、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張洋匯報了子任務研究的總體情況。據介紹,示范區耕地pH 4.97,有機質9.81g/kg,存在嚴重的“酸”和“貧”等健康脅迫。針對這些問題,研究團隊集成了“三步治酸”聯合調控技術,“有機質提升”技術和“微生物多樣性維護”技術、“抗旱保水培肥多目標協同”技術等關鍵技術,初步構建了“南方旱地耕地健康培育與功能協同提升技術模式”,并在示范區內應用。初步監測結果顯示,該技術模式應用后,玉米株高增加12%-20%,株徑增粗5%-10%,葉綠素含量提高10%-15%,葉面積增加20%-25%,光合速率提高20%-30%,顯示出該技術模式良好的應用前景。
此外,各攻關內容負責人分別匯報了南方水稻和旱地區耕地健康培育技術模式構建的研究內容與實施方案。來自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中國水稻研究所、湖南師范大學、湖南農業大學、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湖南省土壤肥料工作站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們對子任務中的科學問題、技術難點、推廣應用效果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指導與建議。
會后,與會專家與代表一起參觀了國家農業環境岳陽觀測實驗站。國家農業環境岳陽觀測實驗站作為子任務的重要支撐平臺,其在中、長期定位試驗和短期特色試驗方面取得的科研成果,得到了與會專家的高度評價。
實驗站針對長江中游及洞庭湖區的農業環境關鍵問題,特別是耕地健康培育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通過監測耕作制度變化、氣候變化對農作物的影響、農田水分與灌溉水質等因素,實驗站深入研究耕地質量演變規律,并開展了農業面源污染防控、環境友好型施肥施藥、農田污染物阻控等多項技術研究與集成,為提升耕地健康和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
張會民強調,通過對耕地土壤健康狀況的評估和預警體系的構建,以及分區分類研創耕地健康靶向培育技術及其模式,將為準確掌握我國耕地土壤健康狀況,提升土壤健康和生態功能,保障糧食安全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撐。
本次會議的召開,充分展示了中國農業科學院和國家農業環境岳陽觀測實驗站在耕地健康方面所取得的顯著成效,為推動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未來,雙方將繼續攜手,為提升我國耕地土壤健康水平,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貢獻力量。
本次會議共有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中國水稻研究所、湖南農業大學、湖南師范大學、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湖南省土壤肥料工作站、岳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汨羅市桃林寺鎮政府、汨羅市亦仁水稻專業合作社等單位40余位專家學者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