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業所供圖
本報訊 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江蘇科技大學和湖州市經濟作物技術推廣站歷經8年合作育成的家蠶新品種“絲雨二號” ,日前通過了第三屆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這是自恢復國家蠶品種審定制度以來首批通過審定的家蠶新品種。
“絲雨二號”是一個綜合性狀優良的中絲量品種,具體表現為孵化整齊、各齡眠起齊一、體質強健、食桑旺盛、發育整齊、老熟齊涌、絲質較優、穩產和繁育性能好等特性。全國秋蠶期實驗室鑒定結果表明:四齡起蠶蟲蛹率92.44%,萬蠶產繭量18.38千克,凈度95.49分,解舒率79.26%,鮮毛繭出絲率18.69%,繭層率23.68%,繭絲長1230米。全國秋蠶期生產鑒定結果表明:每盒種產繭量38.67千克,公斤繭制種量為4.2張以上。
中國農業科學院家蠶育種研究室主任趙巧玲研究員介紹說,“絲雨二號”在選育過程中本著采用實驗室比對和農村比對同時進行的培育模式,以追求經濟性狀均衡發展的理念,有效避免了實驗室成果與農村應用實際業績相脫節現象。該品種集健康體質和優良繭絲質于一體,很適宜我國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以及云南蠶區秋季飼養。多年的農村生產應用表明,家蠶新品種“絲雨二號”在上述地區和蠶區飼養既能生產出高品位生絲,又能很好地適應當地省力化規模化養蠶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