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中國農科院重大科技任務“鹽堿地分區改良和綜合利用技術集成示范”現場觀摩會在山東省德州市武城縣核心示范區召開。與會代表重點觀摩了“微生物強化技術”在輕中度鹽堿地上的田間試驗效果。專家組現場理論測產表明,項目研發的微生物強化技術實現增產12.3%。
記者在核心示范區看到,不同試驗處理一字排開,差異一目了然。與試驗對照相比,采用種子包衣和種肥同播等微生物強化技術處理的小麥株高及有效分蘗增加明顯,顯著減輕鹽堿條件下對小麥的脅迫程度。
課題負責人張曉霞研究員介紹,鹽堿地抑制種子萌發,導致出苗難、幼苗弱,尤其是冬小麥在春季返青后,受鹽脅迫較為明顯,影響分蘗和養分吸收。通過微生物種子包衣處理和在返青拔節期通過噴施菌劑二次強化,有助于提高出苗率,壯根壯苗,促進小麥的分蘗。
據介紹,微生物強化技術依托國家農業微生物種質資源庫的資源優勢,結合鹽堿地作物類型及土壤類型等特點,篩選出具有多種促生功能的鹽堿地適生有益微生物,通過微生物種類和功能互補進行有機組合,不斷優化配方,歷經多年聯合攻關,形成了集采用種子包衣、水肥菌一體化等核心技術的輕中度鹽堿地輕簡化增產增效技術體系。
目前,微生物強化技術已在小麥、玉米、向日葵、水稻等多種作物開展試驗示范,在山東、內蒙古、黑龍江等多地進行驗證。試驗結果表明,在有效降低投入成本的同時,顯著提高作物的鹽堿耐受性和作物單產。
“鹽堿地分區改良和綜合利用技術集成示范”項目負責人、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李玉義研究員表示,該項重大任務聚集了中國農業科學院各級各類資源和優勢科研團隊,主動對接當地政府和相關企業參與,共同打造一體化攻關體系,將微生物強化技術與耐鹽作物品種、多元有機培肥、優化水肥管理等關鍵技術集成運用,將為我國華北及其他鹽堿類型區鹽堿地產能提升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