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20年是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難得的戰略機遇期和高速發展期。
矛盾的根源在于大家對農業科技公共產品屬性的了解和認識尚不統一,國家層面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和現代院所制度尚待建立。
現代農業是以現代工業、現代城市和現代市場條件為前提,以現代科學技術為主要特征,廣泛應用現代市場理念、經營管理知識和工業裝備與技術,市場化、集約化、專業化、社會化的產業體系,是將生產、加工和銷售相結合,產前、產后和產中相結合,生產、生活和生態相結合,農業、農村、農民發展相結合,農村與城市、農業與工業發展統籌考慮,資源高效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高度一致的可持續發展的新型產業。
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以及發達國家的經驗,當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后,傳統的種一種、養一養的農業增長模式將會被現代農產品加工業的快速增長所取代,農業產業的發展將主要依賴于農產品加工業的迅速崛起和發展壯大。目前,我國人均GDP已接近5000美元,可以肯定地說,未來20年是我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難得的戰略機遇期和高速發展期。
經過二十多年來的科技體制改革,我國過去農業科技與生產脫節、管理運行效率不高、人浮于事等弊端已基本解決。當前的主要矛盾是,農業科技供給不能很好地滿足新階段“三農”發展對農業科技發展的巨大旺盛需求之間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農業科技投入仍然偏低,投入結構、投入方式和投入管理不合理;具體表現的形式是,對不同科研主體的科技投入尚待進一步體現“國民待遇”,農業科技三條線(科研、推廣和生產)尚待進一步均衡發展,農業科技發展中存在的有錢打仗、無錢養兵、布局不合理、條塊分割、過度競爭、過度評估等現象尚待改變。根源在于大家對農業科技公共產品屬性的了解和認識尚不統一,國家層面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和現代院所制度尚待建立。
從根本上徹底解決上述問題,實現2020年我國農業科技率先躍居世界先進水平的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目標,當務之急是在中央層面盡快組織實施建設新型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其中,國家農業科技創新中心是核心,區域性農業科技創新中心是支撐,國家農業綜合實驗站和區域專業試驗站是其網絡。
在建設目標上,瞄準國家戰略需求和重大科學技術問題,構建統一管理、方向明確、核心突出、布局科學、分工合理、優勢互補、運行高效、研究與擴散銜接、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符合國際經驗、遵循農業科技發展規律、滿足“三農”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需要的國家新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
在建設思路上,通過深化改革、增量投入、盤活資源、理順結構、調整布局、明確分工、提升能力、優化環境、長期支持、穩定發展,依托已有機構,以國家級科研機構和部分有條件的農業大學為主體建設國家創新中心為核心,以自然資源、行政與農業區域內的優勢農業科研單位組建區域創新中心為支撐,以各區內優勢農產品布局為對應的科研試驗站為網絡基礎,構建新型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
在建設任務上,圍繞國家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和農民增收三大任務,加強農業科研基礎設施、人才團隊和創新制度三項建設,形成國家農業科技創新三級網絡體系,提升農業科技自主創新、成果轉化和國際競爭三個能力,實現模仿跟蹤向自主創新、資源依賴向技術驅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三大跨越,使農業科技率先躍居世界先進行列。
在建設內容上,遵循農業科技發展規律,考慮我國基本國情,借鑒國際成功經驗,按照強化中央級的基礎部分、發展省級的優勢部分、吸納地級的特色部分,確立創新體系的組織構架,建設層次清晰、分工明確、功能完備、協作高效的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
幾點建議:第一,通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進一步優化國家科技資源配置,體現“國民待遇”,調動廣大農業科技人員積極性;第二,中央財政撥出專款,加快組織實施建設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的步伐;第三,進一步細化落實農業科研機構社會公益類的定位和措施,完善相關政策和待遇;第四,轉變政府部門的職能,強化服務意識和服務功能,抓大放小、簡政放權,提高國家科技體系整體的運行效率;第五,組織建立現代院所制度,實現宏觀抓戰略、中觀抓管理、微觀抓落實的治理目標。(作者系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