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網]由研究一條蟲轉變為科研一條龍
本網訊:近年來,中國農科院上海獸醫研究所從過去單一的寄生蟲病專業研究所,發展成為綜合性的動物疫病研究機構,學科從原先單一的寄生蟲病防治研究拓展到動物藥學、豬傳染病、禽傳染病和獸醫公共衛生等多學科領域,形成了以血吸蟲病等重要人畜共患寄生蟲病和嚴重危害畜牧業生產的畜禽寄生蟲病的防治研究為優勢,以豬和禽重要疫病防控研究為重點,以創新獸藥應用研究為特色,具有整體優勢的動物醫學研究中心,實現了由單一研究一條蟲華麗轉變為科研一條龍。
“上海獸醫研究所的今天,完全得益于中央財政從2006年起實施的修繕購置專項和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童光志所長說。
據童光志介紹,上海獸醫研究前身為家畜血吸蟲病研究室,2007年前位于上海徐匯區石龍路老所區,由于規模小、底子薄、投入少,科研辦公樓面積狹小,儀器設備陳舊落后,科研環境和條件差,嚴重影響和制約了研究所的建設與發展。在農業部、中國農科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大力支持下,2008年在閔行區紫竹科學園區新建的所區投入使用,但是全所單價10萬元以上的科研儀器設備僅有13臺件,價值不足500萬元。修繕購置專項對研究所來說,猶如久旱逢甘露。集中購置和升級的6000多萬元的高標準、高水平的科研儀器設備,讓研究所的硬件設施達到了國內一流水平,研究領域從原來的一個領域兩個方向拓展到寄生蟲病學、動物藥學、動物傳染病學三大領域和動物血吸蟲病、動物寄生蟲病、化學藥物、生物藥物、獸藥、豬傳染病、禽傳染病、獸醫公共衛生八個方向,先后組建了農業部動物寄生蟲學重點開放實驗室、禽業腫瘤性傳染病機理研究室、獸藥安全評價與殘留檢測技術實驗室、動物傳染病研究室、獸醫公共衛生實驗室、南方水禽疾病研究中心和豬藍耳病研究中心,形成了動物血吸蟲病研究創新團隊、動物寄生蟲病研究創新團隊、豬病毒病研究創新團隊、禽病研究創新團隊和動物藥學研究創新團隊,并加掛了中國動物衛生與流行病學中心上海分中心,成為了我國南方唯一的國家級動物疫病研究機構。
![]() |
![]() |
![]() |
![]() |
童光志告訴記者,修繕購置專項的實施,徹底改變了研究所科研條件跟不上、手段跟不上、人才跟不上的落后局面,大大提升了科技人員的自信心和身為國家級研究單位的自豪感,激發了科技人員對科技創新工作的熱情和干好工作的決心,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截至2011年底,研究所獲得科研項目213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4項;論文總數達到169篇,其中SCI論文67篇,比2007年增長了14倍;申報國家發明專利26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9項;禽流感細胞苗、高致病性豬藍耳病標記疫苗等13個禽病和豬病疫苗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我們取得的科研成果離不開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的支持,它是唯一真正由科研院所自主安排,以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項目儲備為主要目標的專項經費。正是這個專項為青年科技人員拓展了干事業的新平臺,讓剛剛踏上科研道路、鮮有機會獨立承擔科研課題的青年科技人員獲得了主持科研項目的寶貴機會,激發了他們的創新熱情。”上海獸醫所黨委書記楊瑾對記者說。
34歲的留美博士李澤君接過話題說:“2008年回國來到所里工作,由于自己年輕,要申請到國家級的課題不是件容易的事,可那是我的夢想!近年來一些地方發生了一種鴨黃病,這種病傳染性強、危害大,所里從基本科研業務費里拿出50萬元,全力支持我進行鴨黃病毒疫苗研究,經過三個多月的努力,該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2011年獲得了農業行業專項和863疫苗研究專項支持,2012年又獲得了國家自然基金支持,感覺到自己真正有了用武之地,現在對實現夢想信心十足!”
“現在所里無論是環境,還是科研條件一點都不比國外差,自己回來就是希望能有一番作為。所領導對我也非常支持,總共300萬元的基本科研業務費給了我50萬,有了平臺,有了機會,就有了動力,三年我發了8篇SCI論文,獲得了2項創新型專利。” 坐在一旁的留英博士劉光清說。
楊瑾告訴記者,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使廣大青年科技人員的科研競爭實力得到了實質性增強,為他們今后成長為科研骨干和資深科研人員,甚至是學科帶頭人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農業科研基礎研究積蓄了力量、儲備了人才,拓展了新的研究方向,促進了交叉學科和邊沿學科之間的融合發展。
![]() |
![]() |
![]() |
![]() |
據了解,為最大限度地發揮國家科技資源的社會效益,上海獸醫研究所按照“公益服務協作互動、科技資源共享共用”的原則,建立了大型科學儀器資源共享服務體系。據初步統計,2010年到2011年,基因測序儀、高速及超速離心機、激光共聚焦系統等35臺(件)大型儀器設備已供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范大學、揚州大學、上海海洋大學、上海農業科學院、上海市動物疫病控制中心、吉爾生化有限公司、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中科院上海神經科學研究所等21個單位共享使用384次。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