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黃河流域棉花智能化機械化生產技術集成與示范現場觀摩暨全國智慧農業技術交流會在河北省南宮市召開。會議由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以下簡稱中棉所)、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河北省農機化技術推廣總站主辦,邢臺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南宮市農業農村局承辦,聚焦先進智慧農業技術在棉花全程機械化生產上的集成示范和推廣應用。
多年來,我國棉花領域科研工作者積極開展科技創新,實現了集成新品種、新機具和新技術的棉花“播、管、收”等環節全程機械化種植;在此基礎上,依托智慧農業管理系統,實現棉花生長環境與長勢的智能感知、決策和控制,為棉花機械化生產插上了智能化翅膀。針對當前我國棉花生產面臨的用工繁瑣,投入大,效益低的難題,中棉所棉花智慧栽培創新團隊自主研發了主要包括作物長勢和土壤環境自動監測、決策管理和水肥智能化控制等核心技術在內的智慧農業技術。
據該智慧農業技術研發負責人、國家棉花產業技術體系栽培生理崗位科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棉花智慧栽培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李亞兵研究員介紹,與傳統植棉管理方式相比,利用該技術可以降低棉花水肥管理用工成本80%以上,并實現棉花水肥精準化管理,提高棉花水肥利用率和產量,目前在河北、山東、新疆多地開展示范應用,為棉花生產精細化、高效化、綠色化、機械化提供了有力技術支撐。該技術配套的智能化控制設備和云端管理系統還可用于水稻、小麥、玉米等主要農作物的種植管理過程,有利于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和質量。此外,該技術和配套產品全部由中棉所自主研發,農民使用成本約為市場上同類產品的20%-30%,可以使智能化管理技術惠及到普通農民。
會議期間,在河北省棉花創新驛站棉花智能化機械化農場基地,參會人員現場觀摩了中棉所智慧農業技術的關鍵產品和在田間的實際應用情況,觀看了通過手機端控制智能閥實現自動輪灌的過程,并體驗了基于傳感器數據的智能控制模式。
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棉花種植區域,河北省是我國棉花種植面積第二大省。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化總站經作機械處處長吳傳云表示,近年來,黃河流域相關各省在推動棉花產業恢復性發展,為我國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做出了貢獻,有效地穩定和提升了黃河流域棉花生產能力,帶動了區域植棉積極性。下一步,將加快先進適用技術和科研成果在棉花生產中的應用,全過程全鏈條推進黃河流域棉花機械化智能化發展。
國家棉花產業技術體系、農業農村部農業機械化總站、中國農科院棉花產業專家服務團、農業農村部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專家指導組棉花專業組、全國棉花主產省份農業農村廳、河北省棉花產業技術體系和全國相關科研院校等單位的有關領導、專家,以及有關企業、合作社代表等參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