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訊 (記者瞿劍)30年前的土壤什么樣、作物籽粒什么樣?30年間土壤肥力、酸堿度有什么微妙差異,作物產量、品質有怎樣的變化?這些在中國農科院德州實驗站都能找到答案。
憑著30年日復一日的枯燥堅持,該實驗站積累起系統而有說服力的科學配方施肥大數據,解答了“在保障作物高產、優質的同時,如何實現化肥用量零增長甚至負增長”的重大科學命題及重大農業生產難題,折服了國際同行——英國土壤學會前主席、有170多年歷史的洛桑研究所原所長鮑爾森(David Powlson)參觀后豎起大拇指:“你們的實驗是世界獨一無二的!”
該實驗站站長趙秉強表示,減肥增效、綠色增產已成為近30年來歐美發達國家農業發展大趨勢,當前我國農業也站到了“化肥用量零增長、負增長條件下保持高產穩產”的重要關口。為此,從1986年開始,該實驗站實施了世界上設計最完整、持續時間最長的有機/無機配合施肥定位監測試驗群,包括:化肥、有機肥、有機/無機配合施肥制度長期定位監測試驗;不同類型有機肥與化肥配合施肥長期試驗;施肥制度養分循環過程定量化研究等。30年定位監測結果表明:氮養分相等條件下,化肥的氮素環境影響顯著高于有機肥(其氨揮發對霧霾有貢獻),有機肥的磷素環境影響則高于化肥(長期大量使用導致磷的土壤積累對水體有污染);有機肥和化肥各50%配施,在黃淮海區域典型作物冬小麥、夏玉米生產中,產量、品質及培肥、環保綜合效益最佳;不同類型有機肥與化肥配施比例有所不同,由此建立了黃淮海區域冬小麥、夏玉米種植體系有機肥部分替代化肥量化指標及其時間序列。
在回答科技日報記者“有機肥費工費時與當前農村用工荒矛盾如何破解”時,趙秉強指出,這一矛盾的根源,在于我國農業種植業和養殖業相分離。應借鑒歐美國家家庭農場種養一體化經驗,加強頂層設計,著力體制機制創新,有機肥使用“未必費工費時”,國家“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目標就有望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