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農業農村部成都沼氣科學研究所厭氧微生物科技創新團隊了解到,該團隊聯合日本國立海洋研究開發機構、日本北海道大學、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和北京大學,破解了地下深處甲醇從何而來的未解之謎,相關研究成果于北京時間1月30日在國際期刊《自然》上發表。
??甲醇生成細菌與甲基型產甲烷古菌通過種間甲醇轉移互營降解甲酸產甲烷。(采訪對象供圖)
據介紹,團隊科學家前期從地下油藏先后分離獲得了厭氧細菌新科物種——嗜甲酸趙氏桿菌,以及吃甲醇產甲烷的厭氧古菌新科物種——勝利甲烷嗜熱微球菌,這兩種菌通過合作配合持續生成天然氣。
“嗜甲酸趙氏桿菌可以將甲酸轉化為甲醇,但對甲醇不耐受,隨著所處環境甲醇濃度升高,整個生產過程會逐步停滯。”農業農村部成都沼氣科學研究所厭氧微生物科技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承磊告訴記者,勝利甲烷嗜熱微球菌會不斷吃掉地下環境中的甲醇,并將甲醇轉化為甲烷。他表示,此前科學界認為細菌和古菌互作產甲烷主要依賴于微生物之間的氫氣、甲酸或電子傳遞,而此次發現的種間甲醇轉移是一種新的菌群互作產甲烷模式。
該研究團隊表示,他們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和四川省創新群體等項目的大力支持,研究成果不僅拓展了人類對地下深處生物圈的碳循環認識,還為未來開發“地下沼氣工程”和碳減排新技術開發提供了全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