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運”,是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陸宴輝在獲知自己入選“中國優秀青年科技人才獎”之后,嘴里蹦出的第一個詞。但他能獲獎,卻絕非這兩個字所能概括,這位1980年出生的研究員,因對棉花害蟲的深入研究而獲得國際同行的認可,成為我國該領域青年一輩的“實力擔當”。
“我們現在做的是棉花害蟲的生物學與防控研究,探索棉花害蟲自身有什么生物學特性,在田間有什么發生規律。從習性和規律入手,提出綜合治理措施。”陸宴輝說,每天上班,棉花害蟲們就“陪伴”在他身邊,在與辦公室一墻之隔的實驗室中,這些小蟲子或許會被陸宴輝和他的同事切割開身體,或者放進風洞實驗設備。陸宴輝說,做這些都是為了更好地知道如何與它們作斗爭。
人類與害蟲之間上演著此消彼長的漫長斗爭——蟲害會讓棉花減產,但大量使用農藥不僅會使土壤、水源嚴重污染,害蟲還會產生抗藥性。引入轉基因棉花既不產生農藥污染,又能通過特定殺蟲蛋白和害蟲體內的特殊受體結合,殺死害蟲。
陸宴輝所在的團隊證實了過去近20年間,我國華北地區大規模種植轉基因棉花之后,不僅降低了棉花上棉鈴蟲的數量,而且還減輕了周邊其他非轉基因農作物上的棉鈴蟲危害程度。這是世界上第一個針對轉基因作物抗蟲性進行的大規模長期跟蹤研究,論文曾被作為《科學》雜志的封面故事,其主辦方美國科學促進會還專門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成果,這是該組織第一次在中國舉行新聞發布會。
但新的問題又來了。“人與蟲之間的戰爭并沒有因此而取得決定性勝利。”陸宴輝說,轉基因棉花在華北等地大面積種植以后,農民減少了打藥次數,但這卻會對其他害蟲的種群數量產生影響。陸宴輝說,這些單個看起來毫不起眼的蟲子生存能力極強,“一旦環境中有些條件適合,種群數量一下子就上來了”。為此,陸宴輝長期在華北農村蹲點試驗,綜合觀察田里各種蟲子的此消彼長。
為了摸清這些蟲子的習性,“80后”陸宴輝已經花了十多年工夫。在大片的棉田里,陸宴輝和同事早上6點就要開始工作,觀察蟲子的活動規律,有時還要小心翼翼從棉花上把蟲子采集回來,帶到北京的實驗室分析。
這一次,他又用數據證實打藥次數減少,會導致另一種害蟲——盲椿象變成棉田的主要害蟲。論文發表在2010年的《科學》雜志上,這是他的名字第二次出現在這本雜志上。2012年,他又闡明了轉基因棉花種植后,瓢蟲等有益天敵的種群變化趨勢,研究論文在《自然》雜志上進行了發表。該項研究同年入選“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2010年以后,全國棉花主產區調整至新疆,從未和棉花害蟲“分開”過的陸宴輝奔波在新疆棉花種植區,全面掌握新疆棉花害蟲發生危害的第一手情況,他還在庫爾勒、阿克蘇等地建立了試驗基點,開始了新疆棉花害蟲的系統研究。
“我是個農村孩子,只認踏踏實實把工作做好這個理兒。”陸宴輝說,“開展新疆棉花害蟲研究是一個新的起點,充滿了機遇和挑戰。我將繼續全身心地觀察棉花害蟲世界,腳踏實地行進在棉花害蟲研究的人生之路上。”
分享到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