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記者從中國農業科學院獲悉,該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農業微生物資源團隊成功揭示了植物在遭遇病原菌攻擊時,如何發出“呼救”信號,同時招募根際周圍的益生菌來助戰的神奇機制。相關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期刊《自然·通訊》上。
當植物受到病原菌的侵害時,能夠在根際周圍召集一批有益的微生物,形成一層保護性的“屏障”。這不僅有助于植物抵抗病害,還能促進其生長。該現象被稱為“呼救”反應。然而,如何在不引起植物發病的情況下觸發“呼救”反應,該反應的具體工作機制是怎樣的,一直是困擾科學家們的難題。
論文第一作者、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劉云鵬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團隊使用了一系列經過改造的、不致病的細菌來模擬病原菌的攻擊。研究發現,這些 “溫和”的細菌也能激起植物的“呼救”反應,成功招募到大量的根際益生菌。甚至這種誘導效果可以持續數個種植周期,為植物提供持久的保護。
科研團隊進一步研究發現,起關鍵作用的是一種名為沃斯氏菌的微生物。當植物發出“呼救”信號時,沃斯氏菌能夠迅速響應,并在根際周圍大量繁殖形成一道防線。此外,細菌鞭毛中的一種多肽成分,也能觸發植物的“呼救”反應。
“這一發現不僅揭示了植物與微生物之間復雜的互作機制,也為開發新型的植物保護策略提供了基礎。未來,科學家們或許能夠利用這些‘溫和’的細菌或其活性成分,設計出一種類似‘植物疫苗’的產品,幫助植物在不接觸病原菌的情況下,建立起強大的根際微生物防御系統。”劉云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