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學思】
作者:李玉義(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鹽堿地改良團隊首席科學家、研究員)
鹽堿地是我國重要后備戰略耕地資源,面積大、分布廣、類型多,治理歷史悠久,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拓展耕地資源等方面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新時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的重要指示精神,全方位挖掘鹽堿地農業生產潛力,責任重大、意義重大。
從宏觀數據看,鹽堿地綜合利用潛力巨大。我國第二次土壤普查數據顯示,全國各類可利用的鹽堿土資源約5.5億畝。2011年,原農業部組織重新對鹽堿地面積較大的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開展了調查,查明可利用鹽堿地總面積約2.99億畝,其中鹽堿耕地1.14億畝,占比38%,鹽堿荒(草)地1.85億畝,占比62%。從歷史經驗看,鹽堿地農業綜合開發曾為我國糧食增產作出了突出貢獻,“黃淮海平原旱澇鹽堿綜合治理”科技大會戰是最為典型的案例。黃淮海平原鹽堿耕地面積從上世紀80年代的5000萬畝減少到目前只有零星分布。此外,旱改水治堿是東北地區成功改良利用蘇打鹽堿土的成功案例,僅吉林省西部鹽堿地開發水田面積已超500萬畝,改良效果和經濟效益極其顯著。
從當前形勢看,鹽堿地綜合利用面臨的情況復雜。一是面向“有序開發和分類改造”鹽堿地治理新要求的頂層設計不夠,目前全國鹽堿地類型、分布、數量和鹽堿化程度及相關水資源、水利工程等情況底數不清楚,迫切需要系統謀劃鹽堿地開發利用的布局和規模。二是契合新時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新需求的鹽堿地生態治理技術不足,亟須低成本、高效率、綠色低碳的成熟技術、產品裝備和集成模式,亟須加強現代工程技術、微咸水灌溉技術、耐鹽堿作物品種選育、微生物修復等新技術研發。三是以“改”為主的觀念根深蒂固,需要堅持“以種適地”的新理念,做到“以種適地”和“改土利種”相向而行、雙向發力,因地制宜多元化開發利用。四是久久為功推進鹽堿地綜合利用的長效機制不健全,鹽堿地治理周期長、投資大,維護成本高,且是可逆的,當前鹽堿地治理資金投入不足、投融資機制不健全、缺乏后期維護基金、治理后產權不清等問題,亟待解決。
鹽堿化耕地提質改造是近期鹽堿地綜合利用的主攻方向。受水資源條件、生態保護要求等限制,鹽堿荒地開墾利用成本高、生態風險較大,開發潛力有限。鹽堿耕地是我國當前中低產田的最主要類型之一,相對條件較好,其中較大面積的輕中度鹽堿耕地得到有效治理后有著較大增產空間,在水資源保障條件下,畝均可增產200斤以上,1億畝鹽堿化耕地年均可增產200億斤,相當于新增2500萬畝耕地(按畝均400公斤產量測算),對提升糧食安全保障能力意義重大。近期要以鹽堿耕地治理為重點,盡快制定出臺現有1億畝以上鹽堿耕地治理的技術提升方案。可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等項目,利用多渠道資金統籌治理,實施鹽堿耕地治理工程,提升耕地質量與產能。
在利用方向上,堅持以水定地、以種適地、分類施策、創新驅動的原則,推進鹽堿地綜合利用。具體來講:輕度鹽堿地重點抓好糧食作物生產,加強耐鹽高產品種、減肥增效、節水灌溉等技術模式的集成應用,力爭“多產糧”。中度鹽堿地重點抓好油料和牧草作物的綜合生產,加強優質耐鹽新品種、鹽分阻控、有機培肥、輪作和種養結合等技術模式的集成應用,力爭“產得好”。重度鹽堿地重點抓好油葵、野大豆等適生特色植物生產,加強節水灌排脫鹽、抗逆栽培和高值化利用等技術的集成應用,力爭“有特色”。
我國鹽堿地綜合利用需要多維推進。在頂層規劃層面,鹽堿地綜合利用涉及區域資源、技術裝備、投資投入等多方面問題,必須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系統理念,合理安排鹽堿地綜合利用的目標任務、開發布局、技術路徑等,分階段、分區域推進鹽堿地綜合利用的重點任務;聚焦鹽堿地綜合利用的目標導向、需求導向、效果導向,明確輕、中、重度鹽堿地和棄耕鹽堿地的改良利用方向,完善與鹽堿地特性相適應的治理技術與種植模式,指導地方因地制宜開展不同程度鹽堿地的改良利用。
在技術創新層面,要聚焦綠色、高效、低成本目標,重點突破耐鹽堿農作物品種選育、抗鹽綠色栽培、生物生態強化、水鹽智能精準調控、鹽堿地增碳儲匯等新技術及產品,加大節水條件下高效脫鹽等現代工程技術與關鍵裝備的研發力度,圍繞耐鹽堿作物品種構建以土壤綠色調理、地力培育、高效節水等為核心的鹽堿地適應性改良技術體系,突出技術研發的針對性和實踐性。
在產業發展層面,要拓展鹽堿地治理產業,深化利用鹽堿地生產的各種飼料植物、功能植物等特色資源,以“大食物觀”為原則,制定出臺不同鹽堿類型區不同鹽漬化程度的鹽堿地開發利用的作物和水產養殖等名錄,放寬鹽堿地開發利用用途管制。構建政產學研用融合創新研發平臺,推進鹽堿地全鏈條科創融合,創建新型農業科技創新與服務體系,打造特色品牌,推進鹽堿地特色產業培育與資源價值提升。
在機制創新方面,要探索建立政企產學研資相互融合、協同推進的鹽堿地綜合利用支撐體系,提升治理技術標準、智能化過程監管和后期管護水平。推動將鹽堿地綜合利用情況納入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壓實地方政府投入責任。鼓勵社會資本參與與金融支持,創建“研發+推廣+產業+商業”全鏈條,推動投融資、開發、管理、運營一體化,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