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7月14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Nature)在封面發表了馬鈴薯全基因組序列圖和生物學分析論文。
馬鈴薯全基因組序列圖和生物學分析是由中國農業科學院的科學家帶領14個國家的97名研究人員組成的“馬鈴薯基因組測序國際協作組”,經過6年艱苦努力共同完成的。中國作物學會馬鈴薯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屈冬玉博士是國際協作組的發起人和中方項目主持人,中方首席科學家我院蔬菜所黃三文博士是論文3名作者之一。在項目執行過程中,協作組遇到了二倍體馬鈴薯基因組高度雜合、物理圖譜質量不高、測序成本高等難以克服的困難,在項目舉步維艱之時,中方團隊另辟蹊徑,提出了以單倍體馬鈴薯為材料來降低基因組分析的復雜度,采用快捷的全基因組鳥槍法策略和低成本的新一代的DNA測序技術的新策略,大大加快了整個項目的進程,并于2009年9月23日宣布了全基因組序列圖的完成。中方團隊由此實現了從參與到主導的跨越,奠定了我國在馬鈴薯基因組研究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
在序列圖的基礎上,協作組又用近2年時間對馬鈴薯基因組進行了細致的生物學分析,發現了薯塊生長發育和病蟲害抗性的重要基因,初步揭示了馬鈴薯自交衰退的基因組學基礎。
屈冬玉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馬鈴薯是世界上第三大糧食作物,我國是世界最大的馬鈴薯生產國,目前面積已經接近9000萬畝,總產量約900億公斤。然而我國馬鈴薯單產水平僅為每畝1000公斤,只有先進國家的1/3。主要原因是缺乏適合于我國氣候條件和栽培方式的優良品種,對于原產南美的馬鈴薯這一外來作物遺傳資源的研究和利用也特顯不足。
屈冬玉告訴記者,馬鈴薯全基因組序列圖的繪制是我國農業領域取得的重大、具有重要標志意義的新成果,使我國在全基因組設計育種上,與荷蘭、美國等發達國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今后我國育種家借助全基因組,可大大加快馬鈴薯新品種的培育,通過加強與常規育種的結合,能夠加速培育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造福廣大人民。(梁寶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