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吃得飽”到“吃得好”,新中國成立70年來農業的發展不斷改善了人們的營養狀況。如今,農業正在加快向營養導向型發展,從而更好地滿足人們的飲食營養需求。
25日至26日,在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舉辦的食物與營養國際研討會上,與會專家普遍認為,營養導向型農業將帶來許多新的變化和要求。
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是由農業、營養、衛生、經濟等領域專家組成的議事咨詢機構,曾受委托起草了《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01—2010年)》《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14-2020年)》。
該委員會主任陳萌山在會上總結了5方面變化:
——供給和消費格局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營養健康逐漸成為第一需求,人們在追求數量滿足的同時,對優質菜、果、動物性食物消費迅速增加,食物的營養價值、合理膳食、文明膳食成為首要關切。
——食物形態發生巨大變化,居民對食物方便、快捷、安全的要求逐步提高,終端消費產品由糧食、食物向食品轉變。
——農業功能發生巨大變化,為適應消費者生活需求多樣化,農業的生態功能、生活功能、休閑娛樂功能、文化教育功能進一步凸顯。
——農業生產發展方式發生巨大變化,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將成為農業生產經營的主要形式。
——農業和食物營養健康業態發生巨大變化,電商、物聯網、植物工廠、智慧農業以及智能烹飪、中央廚房、營養大數據、個性化營養配餐等,正加快成為新的營養健康模式和新的動能驅動。
一些與會專家認為,當前農產品供給和人們的消費需求之間仍不平衡,質量好、品牌優、受青睞的產品供給不足;食物消費和營養素攝入結構不平衡,中國居民人均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三大營養素總體充足,但維生素、礦物質等微量營養素攝入量普遍不足。特別是動物性食物、食用油和糖類等攝入過多,已成為人們慢性病高發的主要危險因素。
2015年《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顯示,中國成人超重率為30.1%,肥胖率為11.9%,兒童青少年超重率為9.6%,肥胖率為6.4%,成人糖尿病患病率超過9.7%。
事實上,營養問題是一個全球性問題。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駐華代表文森特·馬丁表示,人類正處于消除饑餓和實現全球糧食營養安全的關鍵時刻。營養不足、超重和肥胖,以及微量元素缺乏共同構成了全球營養的三重負擔。在全球化、城市化和收入增長的多重驅動下,營養問題已經超越吸煙成為全球人口殘疾和死亡的頭號危險。
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唐華俊在會上表示,我國農業正由增產導向加快轉向提質導向,強筋專用小麥、富硒馬鈴薯等種植面積擴大,高葉酸玉米、高亞麻酸黑豬肉等功能型農產品相繼進入市場。同時,從國民健康、食物消費到農產品流通,生產及其科技支撐,都出現諸多新的挑戰,今后營養健康目標要納入農業政策的總體設計中。
據記者了解,我國已啟動了面向2035年的食物營養綱要編制工作。這部綱要將把食物生產、膳食消費、營養需求一體化考慮,更突出精準施策,食物生產和膳食結構分區域、食物消費與營養干預分人群、產業推進和發展目標分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