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鄉村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中國農業科學院鄉村振興學院院長張合成在會上發布了《中國鄉村研究報告2024》(以下簡稱報告),報告從中國式鄉村學說的初步探索入手,提出了城鄉融合的方針、導向、抓手和目標,剖析了農業支持保護制度迭代升級的政策取向、任務清單和研究重點。
報告指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理論內涵豐富、快速升級,具有鮮明的階段特征,新時期城鄉融合發展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總方針,以問題為導向,深入研究城鄉收入差距、農村貧富差距、城鄉基礎設施差距、基本公共服務差距、農業科技差距、城鄉“數字鴻溝”這六大差距,以提升產業興旺度、設施完備度、人居環境舒適度和公共服務便利度為城鄉融合的關鍵抓手,清除“浪費論”、“規模論”和“政績論”等影響城鄉融合發展的思想障礙,以差異共生、平等共進、和諧工程、互利共贏為目標,最終實現城鄉的共同繁榮。
報告還指出,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時間緊迫、任務艱巨,在政策取向上,要堅持制度規劃的五個一致性,即政策工具與工具箱的一致性、公平與效率的一致性、市場與政府的一致性、傳統與現代的一致性。在公共政策的設計上,要堅持四個標準,即目標精準性、總體協同性、執行便利性、預期穩定性。梳理問題清單、部門責任清單、受益對象清單、各級書記決策事項清單這“四個清單”,實現提升農業政策的精準支持和保護。從構建調動種糧務農積極性的制度體系,夯實多予少取的農民增收保障制度,制度上保障小農戶同步進入現代化,制度上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構建優中之優的農業科技政策體系這五個方面加強研究,為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提供理論支撐和決策依據。
會上,中國農業經濟學會會長陳曉華宣布鄉村學分會成立的決定,該分會的建立標志著我國鄉村學研究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將有助于匯聚更多專業力量,深入鄉村一線開展調查研究,提供更加科學、系統的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促進鄉村學研究領域的拓展和深化,推動我國鄉村事業的全面發展。
國家部委、相關科研院所及高校、企業、媒體等部門代表,中國農科院院屬相關單位負責同志及研究生代表300余人現場參會,同時進行網絡直播。研討會由中國農業科學院指導,中國農業科學院鄉村振興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