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是很多人熟悉的食物。這些年,許多地方發展馬鈴薯加工,拉長馬鈴薯產業鏈,把灰頭土腦的馬鈴薯發展成農民的致富產業。近日,一場2018年度全國馬鈴薯主食化產業聯盟年會暨嵐縣馬鈴薯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高端論壇在山西省呂梁市嵐縣舉行。會上,來自農業科學領域的專家學者“異口同聲”提出:馬鈴薯還有大文章。
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陳萌山表示,近幾年馬鈴薯主食化的中國路徑、中國道路、中國模式通過科技創新不斷探索完善,初步形成了我國馬鈴薯主食開發技術路線和發展模式。下一步要圍繞三點繼續創新完善:一是以薯漿薯泥為抓手,繼續突破制約馬鈴薯產品成本的原料加工關鍵技術;二是學習借鑒嵐縣的成功經驗,瞄準研究開發符合中國蒸煮飲食文化的主食產品;三是引導加工企業落戶原料主產區,把馬鈴薯主食加工產業放在馬鈴薯主產區,一方面可以大幅度降低加工原料成本,另一方面實現產地加工使產業鏈延伸、附加值提高、增加就業、聚集市場要素、促進一二三產融合、農村城鎮化、農民就地進城創業等帶來的好處留在主產區,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做出實實在在的貢獻。
陳萌山對聯盟的工作和馬鈴薯主食開發工作提出:一要堅持以消費拉動為切入點,高度重視市場培育,不斷強化馬鈴薯主食化產業發展的市場動力。二要堅持尊重和適應不同地域、不同群體等差異化飲食需求,汲取人民群眾的智慧,研發地域化、民俗化、充滿鄉土氣息的馬鈴薯主食化產品。三要堅持站在國家戰略的高度,科學審視馬鈴薯主食產業開發,高標準孕育具有國內外影響力的重大成果。四要堅持做好馬鈴薯主食化的宣傳和主食產品特色營養的科普工作,大力宣傳營養健康馬鈴薯、糧食安全馬鈴薯、扶貧致富馬鈴薯、鄉村振興馬鈴薯和出口創匯馬鈴薯,有效引導產業發展和市場開拓。
農業農村部農產品加工局副局長潘利兵表示,經過四年發展,馬鈴薯主食產業化聯盟已形成立足加工,前延后伸,通過調動生產、加工、流通全鏈條企業參與,來推動馬鈴薯主食全產業鏈融合發展的良好格局。潘利兵強調,面對馬鈴薯主食加工業發展呈現出的新趨勢、新特點,聯盟要主動適應、積極把握、進一步加強行業服務,圍繞全國馬鈴薯主食產業開發計劃任務中心工作,發揮決策支持、行業交流、聯合攻關和成果轉化作用;企業自身也要進一步提升水平,加強質量管理、產品開發和品牌建設,通過雙方不斷努力,加快新型技術應用,促進消費需求升級、產業發展融合,引領馬鈴薯主食加工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所長戴小楓表示,馬鈴薯主食化一要走差異化和特色化發展之路,加大企業產品開發的力度,充分挖掘特色化、地域化、民俗化的飲食文化需求,開發百姓喜聞樂見的馬鈴薯主食,以滿足不同區域的飲食習慣、不同層次的消費群體。二要培育市場主體激發消費活力。以企業為主體,增強品牌培育能力,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地樹立健康理念,科學引導消費,加強網絡、平臺、物流等支撐能力建設,完善消費環境,不斷提升消費者的消費意愿。三要加大馬鈴薯主食宣傳普及力度。努力拓展宣傳資源,加強與政府、協會、企業和各類媒體的合作,綜合運用各種資源,自主開展全方位立體的馬鈴薯主食化戰略宣傳。四要堅持緊緊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圍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鄉村產業體系,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統籌推進“五位一體”建設,全力助推精準脫貧,實現馬鈴薯由副食消費向主食消費轉變、由原料產品向產業化系列制成品轉變、由溫飽消費向營養健康消費轉變,實現發展產業、服務社會、報效國家、造福人民的聯盟理念。
活動期間,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與山西省嵐縣人民政府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以及關于成立中國農業科學院嵐縣馬鈴薯主食化開發中心和設立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嵐縣馬鈴薯主食化博士后工作站的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