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昨天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總書記指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總書記的重要講話讓我深受鼓舞,將以實際行動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助推農業高質量發展,為建設農業強國貢獻力量。”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農科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趙立欣說。
作為長期從事農業農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研發與政策研究工作的專家,趙立欣對農業綠色低碳發展問題高度關注,此次兩會她帶來了有關加快農業綠色低碳發展科技創新的建議。
綠色是農業的底色,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農業綠色低碳發展對保障國家食物安全、資源安全和生態安全意義重大。
從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到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5年來,我國大力實施農業綠色發展五大行動,農業低碳發展成效明顯,投入品減量化、生產清潔化、廢棄物資源化加快推進,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應保障能力穩步提升。
然而,與此同時,目前我國農業綠色低碳發展還存在關鍵技術創新有待加強、科技成果轉化不暢、監測評價體系不完善等問題,迫切需要加快農業綠色低碳關鍵技術攻關,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的基礎上,發揮好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的引領作用,挖掘農業的減排增匯潛力,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為此,趙立欣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創新綠色低碳關鍵技術。面向農業綠色低碳發展重大科技需求,推動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開展聯合攻關,精準破解農業減排固碳中的技術瓶頸問題,建議開展以水土資源保護與節約利用、退化和污染耕地治理修復、農業投入品減量、農業廢棄物資源高效利用等為重點的原始創新和關鍵技術攻關,重點聚焦種植業節能減排、畜牧業減排降碳、漁業減排增匯、農田固碳擴容、農機節能減排和可再生能源替代領域,研發一批綠色生產和低碳加工技術、產品和裝備,降低農業溫室氣體排放強度,鞏固提升農業生態系統碳匯能力。
二是加快技術成果推廣應用。集聚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綜合試驗站和涉農企業、社會團體等各類創新主體力量,凝練一批適合不同地區、不同產業、不同品種的綠色低碳技術模式,形成一批綜合性技術解決方案,在全國創建一批農業綠色低碳技術示范基地,加快農業綠色低碳技術推廣應用,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建立農業綠色低碳技術成果第三方評估機制,創新開展知識產權評議、成果價值評估、技術風險評價等。
三是建立健全監測評價體系。加強農業農村減排固碳監測、核算、報告和核查體系建設,完善監測指標、關鍵參數、核算方法,加快遙感測量、大數據、云計算等智能化信息化監測技術的推廣應用。優化農業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在全國范圍內布設稻田、農用地、養殖場、農村可再生能源等監測點位,構建科學布局、分級負責的監測評價體系,開展農業溫室氣體排放、固碳增匯等定位監測和調查,系統開展數據比對與分析評估,形成常態化監測。探索構建農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開展動態監測評估,發揮指標體系的導向和激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