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引入市場機制 保障糧食安全
![]() |
![]() |
一個公平、公正、公開的市場舞臺已經搭建起來。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 將在我國民族種業發展過程中,發揮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 |
近日,國家種業科技成果產權交易平臺(以下簡稱交易平臺)正式上線試運行,目前已有科研院所和種子企業在交易平臺上注冊。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將在我國民族種業發展過程中,發揮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
“這是深化種業體制改革的突破點。”袁龍江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袁龍江是中國農業科學院成果轉化局局長,在他看來,交易平臺既能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又能確保我國種子企業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意義深遠。
一個公平、公正、公開的市場舞臺已經搭建起來,中國種業發展新的時代帷幕漸起。
四項種業科技成果在平臺上“買賣”
pzq.ipa361.com,這是交易平臺的網址,短短12個字符,勾勒出一個嶄新的未來。
“這可不簡簡單單是一個網站。”袁龍江指了指電腦顯示屏說。
的確如此。不同于普通的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在這里出售種子產權,首先要以單位的名義進行注冊,而后交易中心將進行確權,并依托農科院的技術和人員優勢,進行價值評估。除線上的手續外,在線下,買方會現場對品種的特征和特性進行詳細考察,雙方進一步協商。若商定,交易平臺將在線上出具交易合同,該合同具有法律效力和公信力。
寥寥數語背后,是巨大的人力、設備和資金投入,以及政策支持。據記者了解,在不遠的未來,隨著金融、稅務、法律等配套設施進一步完善,交易平臺的重要意義將更加突顯。
在交易平臺上,共有植物新品種權、技術專利、基因元件和育種中間材料4項可交易內容。袁龍江告訴記者,目前這個交易平臺上的買方主體是企業,賣方則是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等種子產權持有者。
這種買賣雙方的角色構成,并非刻意為之。據報道,目前我國種業科技創新主要集中在科研單位,在品種權申請人中,教學科研單位占國內申請總量的58.49%,企業只占35.65%;在授權品種中,教學科研單位占國內授權總量的63.56%,國內企業占32.11%;在國內授權的農業發明專利中,科教單位占44.74%,而國內企業僅為17.2%;同樣,在育種發明專利申請中,科教單位占60%,企業僅占23%。科研單位成為種業科技成果產權交易的供給方,當之無愧。而企業顯然更懂市場需求,可以說,交易雙方的組成是“先天的”。
但這只是一種暫時現象。
“以后肯定會變。”袁龍江表示,未來買賣方的身份可能互換,其背后,將是我國民族種子企業的蛻變成長。種子企業將具備更強大的科研創新能力,可以在平臺上交易自己的科技成果產權;科研單位也可以向企業及其他科研院所購買所需。
讓“好閨女嫁到好婆家”
長期以來,我國種子產權難以規范交易,其中,私下交易問題尤為突出,這一方面導致企業難以獲得所需技術,阻礙了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發展壯大;另一方面,壓制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
2013年,國務院辦公廳109號文件提出,建立種業科技成果公開交易平臺和托管中心,制定交易管理辦法,禁止私下交易。其后,農業部農種函(2014)1號文件指出,要依托中國農科院成立國家種業科技成果交易中心。
一個市場化的、規范的種子產權交易平臺,呼之欲出。
如今,交易平臺正式上線。在袁龍江看來,這對科研單位和企業都有利。這個公開的交易平臺,把信息擺在明處,企業可以根據自身需求,用公平的價格買到更好的成果;科研單位也會在這樣的平臺上,發現自身研發成果的更大價值,更好地讓這一成果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相結合。“就像好閨女嫁到了好婆家”,他欣慰地向記者比喻。
通過市場手段,讓種子產權的經濟價值最大化,同時相關政策也會進一步向交易平臺傾斜。這種市場加政策的手段,會降低私下交易的發生率。舉例來說,目前有關政府部門正在進行科研人員、育種專家的權益比例分配試點,以后會進一步推廣。科研人員和科研單位從公開交易中的獲利,很可能將大于私下交易。
同樣獲利的,還有整個產業鏈。未來,我國種業的社會化分工將更加明確,生產更加專業化,上下游緊密結合。“現在科研單位賣種子,以后可能就只賣品種權了。”袁龍江說。這種專業化的分工,提高了整個產業鏈的生產效率。
中國農科院農業知識產權研究中心宋敏博士介紹說,平臺為品種權交易提供了通暢、快捷的通道,理順了產權利益關系,保證科研單位的育種成果轉讓給企業,發揮科研單位和經營企業各自的優勢,實現種業科企之間的高效對接,達到強強聯合的目的,也有利于種業科技成果良性評價機制的建立,提高了科企合作的效率。
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對種子企業來說,一個公正、公平、高效和透明的交易平臺,有利于發揮市場機制在科技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進一步提高科技資源配置效率,推動自身向“育繁推一體化”邁進。與此同時,交易平臺的建立完善,也從國家層面鼓勵科研人員通過創新致富,調動積極性。
隨著平臺的最終建立完善,科研單位和種子企業將更緊密結合,打通育種要素向企業流動的渠道,強化企業種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
“最終的落腳點,是通過鼓勵創新,加快我國現代農業發展,保障我們的糧食安全。”袁龍江告訴本報記者,目前,與國外種子企業相比,我國民族種業競爭力還比較弱,創新能力有待提高。“一個沒有創新的企業,是沒有前途的。”
運用市場機制,激活創新能力,壯大民族種業,保障糧食安全,這是交易平臺背后的現實邏輯。
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關系國計民生。
2014年,中央對糧食安全的重視,力度空前。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飯碗里要裝自己的糧食。”在今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總書記再次強調確保糧食安全。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指出:“抓緊構建新形勢下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是治國理政必須長期堅持的基本方針。”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六大任務中,糧食安全居首。
種子企業承擔了保障糧食安全義不容辭的責任。袁龍江表示,我國的種子企業在“繁”和“推”方面尚可,但被“育”掣肘。交易平臺引入市場機制,就是要激勵種業創新能力提高,盡快實現“育繁推一體化”。
如今,交易平臺已經上線試運營,配套設施和政策將很快完善。我國種業發展新時代的大幕已啟,各方即將登場,我們拭目以待。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