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中國農科院將推行科研任務清單制
唐華俊做工作報告 中國農科院供圖
1月19日,中國農業科學院2021年工作會議在京召開。中國農科院院長唐華俊在工作報告中指出,“十四五”時期,中國農科院將把支撐農業穩產保供作為首要任務,重點聚焦糧食和畜禽種質資源、黑土地保護、動植物疫病防控、綠色發展、農機裝備、農產品加工、基礎前沿、人工智能、宏觀戰略等,完善“重大科技使命清單”,強化科技資源統籌配置,加大聯合攻關力度,加快產出一批標志性、引領性重大科研成果。
唐華俊說,中國農科院將把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作為創新重點。做好農作物和畜禽良種培育重大項目部署安排。上游要布局好種業創新的基礎設施,要抓緊推進作物種質資源庫建設完成、畜禽種質庫立項和農業微生物庫規劃工作,深入推進種質資源的保存鑒定和挖掘利用工作。中游要做好“卡脖子”技術突破,比如作物高光效、育種工具、基因編輯、合成生物學、表型組學等重大基礎理論或育種方法研究。下游要牽頭推動優質品種的推廣和配套技術的集成示范,努力填補科學試驗和生產實踐的單產“鴻溝”。
“十四五”期間,中國農科院將強化農業基礎前沿與共性關鍵技術攻關,持續開展合成生物學、作物高光效、農業生物固氮、固定雜種優勢等基礎前沿研究,努力搶占前沿競爭制高點。圍繞現代種養殖業、智慧農業、都市農業、太空農業、未來農業等新業態、新模式,強化新興交叉學科建設。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中國農科院將以創新工程為抓手,加強科研攻關,不斷加強原始性創新和農業農村現代化支撐力度,推行科研任務清單制。
唐華俊說,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以卡脖子技術為重點,聚焦糧食安全與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農產品優質化高值化品牌化、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重大動植物疫病防控、農業綠色發展、農業裝備國產化與智能化、農業生物技術、農業大數據與人工智能、農業基礎性長期性工作、鄉村振興與區域發展等十大使命,凝練提出重點科研任務清單,加強學科團隊建設,強化科技資源統籌配置,盡快實現科技突破。
中國農科院將關注前沿交叉領域科技突破,形成支持合力,為中長期重大成果培育工作打下基礎;加大農業科學觀測站點與數據保存利用的支持力度,為推進農業領域“數字中國”建設做出積極貢獻;建設智庫聯盟,完善中國農業發展戰略研究院(戰略研究中心)組織制度和運行機制,提升戰略咨詢報告和政策建議的質量、水平和競爭力;實施好國際農業科學計劃,在前沿創新領域推動理論研究和關鍵技術雙突破。
據介紹,2020年,中國農科院選育與推廣了“華浙優261”水稻、“中麥895”小麥、“中黃6106”大豆等一批主糧品種,有力支撐“藏糧于技”。推動非洲豬瘟疫苗研發進入臨床三期,研發草地貪夜蛾高效精準監測預警技術,研發國內首款雞全基因組選育芯片,創制抗球蟲新獸藥,實現農藥殘留手機拍照快速檢測。組織實施油菜、馬鈴薯、生豬等14個產業高產高效技術集成示范,示范區種植業平均增產28%,節水35%,節肥25%,節藥30%,畝均節本增效400元,示范區養殖業節本增效達30%。基礎研究取得重要理論突破,在《科學》、《自然—方法學》等頂尖期刊發表論文5篇,發表影響因子10以上的高水平論文49篇。重大科技成果產出再創佳績,牽頭獲得省部級獎勵25項,其中一等獎5項。獲得新獸藥證書9項,其中一類新獸藥3項。審定(登記)品種359個,其中國審233個。制定各類標準487項。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