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肺炎和非洲豬瘟疫情雙重影響下,進一步強化生豬復養科技支撐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進一步凸顯。3月13日,記者從中國農業科學院召開的支撐生豬恢復生產研討會上獲悉,繼去年9月中國農科院面向全國發布推廣了規模化豬場復養、非洲豬瘟診斷與檢測、非洲豬瘟清潔消毒等3項技術要點1.0版后,該院再次推出以上三項技術要點的2.0版修訂版本,以期推動規模化豬場生物安全防控技術體系建立與完善,提振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生豬復養的信心。
與會專家介紹,去年至今,3項技術要點發布以來,已向全國多個省份、養殖企業進行了推廣應用,助力養殖場戶提高對于非洲豬瘟的生物安全防護能力,為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撐。
目前,《規模化豬場復養技術要點》已在黑龍江、天津、山東、江蘇、湖北等地區推廣,服務的企業包括大北農、豬世紀、上海農場等。其中大北農集團已全面應用該技術要點,集團現有60余個母豬場全部正常生產,基礎母豬加后備豬存欄25萬頭,現有放養肉豬上市率91%,復養技術方案為疫病凈化提供了充分支撐。中國農科院專家團隊根據推廣應用中的實際操作,在此次發布的2.0版中增加了操作流程圖、疫情復盤的風險因素等內容,優化了部分操作流程和細節,常用消毒藥中增加了口服碘。
《非洲豬瘟診斷與檢測技術要點》則通過技術咨詢、臨床診斷和試劑盒的推廣應用,為從事非洲豬瘟現場排查和檢測的一線防疫人員提供了簡明實用的操作技術與方法,提升了基層獸醫部門和養殖企業的防控能力。本次2.0版補充了近期獲得新獸藥注冊證書或通過農業農村部評估的非洲豬瘟檢測試劑名單,將有助于基層選用現場快速檢測試劑。
《非洲豬瘟清潔消毒技術要點》科學客觀評價了市售常用消毒劑的滅殺效果,制定了消毒技術規范,已在廣東、四川、河南、黑龍江等多地推廣應用,助力養殖場戶提高生物安全防護水平,提高生產效益。2.0版詳細總結了不同種類消毒劑的常規應用和注意事項,便于使用者合理選擇。
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中國農科院院長唐華俊在會上表示,中國農科院將進一步凝煉科技問題和重點的技術產品,進一步加強全院各個團隊之間的協作、合作與技術集成,持續完善復養的技術手冊,進一步加強院企合作,面向更多的養豬企業來進行推廣,使我們的成果為恢復生產提供更有效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