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三農”事業發展,加之近年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持續推進,2015年我國糧食產量喜獲“十二連增”,但2016年糧食總產量、糧食單產、種植面積齊降,夏糧、早稻、秋糧全減。
我國糧食連續穩產增產的基礎仍不夠牢固,農業基礎設施薄弱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18.26億畝耕地中,中低產田占比近7成;全國50%的耕地處在水資源緊缺的干旱、半干旱地區,農田有效灌溉面積所占比例也就54%左右。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方向性問題上不能出偏差,不能犯顛覆性的錯誤,必須守住確保糧食生產能力不降低、農民增收勢頭不逆轉、農村穩定不出問題的三條底線。
規模經營是方向。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優化經營結構,把促進規模經營與脫貧攻堅和帶動一般農戶增收結合起來。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我國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已有較好的基礎。目前,全國經營面積50畝以上的規模主體超過350萬個,經營耕地面積約3.5億畝。近日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為我國強農進一步指明了方向,通過土地流轉適度擴大經營規模,可以有效開展規模化農業生產。
提高生產率是關鍵。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這一點切中了我國強農的要害。2016年,我國小麥、稻谷、玉米三大主糧畝產分別僅為355.2公斤、457.4公斤和398.2公斤,與世界高產水平500公斤、700公斤、800公斤相差較大。我國應抓住基本農田建設和農業科技這兩個牛鼻子,重點在提高生產率上取得新進展。
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過程中,要以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為主要目標。不論是國際經驗,還是國內的實踐均表明,光靠農業自身來實現農民增收都會面臨先天不足的困境。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促進融合發展,優化產業結構,著眼提高農業全產業鏈收益,這正好切中未來農民增收的關鍵。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質內涵,提高有效需求是應有之義。通過改革,不斷增加質優價廉農產品的供給。不論是去庫存還是降成本,都是兼顧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適應人們不斷升級、不斷多樣化的需求。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由原來滿足吃飽或依賴進口才能吃好的狀況,向通過農業自身結構優化而滿足升級了的吃出營養、吃出健康的方向大步邁進。
還要通過改革,讓務農體面起來。近年來,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取得很大成績,也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一大批農業勞動力,但離“讓農業成為體面的產業、讓務農成為體面的職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作者系中國農業科學院教授)
分享到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