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是農業的底色。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今年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趙立欣提交了關于加快農業綠色低碳發展科技創新的建議。
趙立欣表示,近年來,我國實施農業綠色發展五大行動,農業綠色低碳發展取得明顯成效。全國耕地平均等級達到4.76,化肥農藥利用率均超過40%,農膜回收利用率超過80%,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超過70%,生活垃圾收運處理的自然村占比達90%以上。
與此同時,趙立欣提及,目前我國農業綠色低碳發展還存在關鍵技術創新有待加強、科技成果轉化不暢、監測評價體系不完善等問題。
為此,趙立欣提出三點建議:
一是創新綠色低碳關鍵技術。面向農業綠色低碳發展重大科技需求,推動高??蒲性核c企業開展聯合攻關,精準破解農業減排固碳中的技術瓶頸問題,建議開展以水土資源保護與節約利用、退化和污染耕地治理修復、農業投入品減量、農業廢棄物資源高效利用等為重點的原始創新和關鍵技術攻關,重點聚焦種植業節能減排、畜牧業減排降碳、漁業減排增匯、農田固碳擴容、農機節能減排和可再生能源替代領域,研發一批綠色生產和低碳加工技術、產品和裝備,降低農業溫室氣體排放強度,鞏固提升農業生態系統碳匯能力。
二是加快技術成果推廣應用。集聚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綜合試驗站和涉農企業、社會團體等各類創新主體力量,凝練一批適合不同地區、不同產業、不同品種的綠色低碳技術模式,形成一批綜合性技術解決方案,在全國創建一批農業綠色低碳技術示范基地,加快農業綠色低碳技術推廣應用,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建立農業綠色低碳技術成果第三方評估機制,創新開展知識產權評議、成果價值評估、技術風險評價等。
三是建立健全監測評價體系。加強農業農村減排固碳監測、核算、報告和核查體系建設,完善監測指標、關鍵參數、核算方法,加快遙感測量、大數據、云計算等智能化信息化監測技術的推廣應用。優化農業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在全國范圍內布設稻田、農用地、養殖場等監測點位,構建科學布局、分級負責的監測評價體系,開展農業溫室氣體排放、固碳增匯等定位監測和調查,系統開展數據比對與分析評估,形成常態化監測。探索構建農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開展動態監測評估,發揮指標體系的導向和激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