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南到東北,從深山到平原,從初春到盛夏,一朵開遍中國的油菜花,正在織成鄉土中國的詩和遠方,金黃的田野,仿佛農耕文明的奇觀,吸引了無數人走近自然,走進農業生產。
農民們司空見慣的油菜,為何成了鄉村旅游的熱點?油菜花經濟的火熱,又給農民和鄉村帶來了怎樣的變化?新京報記者對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科院油料所油菜遺傳育種團隊首席專家王漢中,他表示,“推動油菜花經濟的發展,一方面可以成為鄉村振興、農民富裕的新產業,另一方面也是保障我國油料安全的重要途徑。”
3月22日,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漢中在湖北恩施考察油菜薹長勢。受訪者供圖
油菜花成熱點,是偶然也是必然
新京報:油菜是我國第一大油料作物,但油菜花、油菜薹等引領的新產業、新業態興起不久,能否簡單介紹油菜作為鄉村產業重要支撐的這一過程?油菜的哪些特色,讓它在鄉村振興中,成為了新產業的重要支撐?
王漢中:油菜是我國的傳統作物,有非常悠久的種植歷史,尤其在南方地區,有很多傳統的油菜種植區。但為什么它會在今天成為旅游的熱點呢?這首先和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密切相關,在過去溫飽還沒有解決的時候,很少有人會追尋這些鄉村美景,即便有,也只是少數,當地也不會刻意去打造。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日漸迫切,自然而然想要在日常生活之外,去追尋詩和遠方。尤其是剛剛度過了漫長的冬天,到了春暖花開的季節,自然希望去野外、去大自然里感受春天的氣息。而油菜花,恰恰是春天第一朵大面積開放的花,契合了人們對野外美景的需求,自然就成了許多人選擇的對象。同時,油菜花本身就是非常美的,盛花期的時候,金燦燦一片,和綠色的自然風景相映成趣,尤其是大片的花海,非常震撼。
新京報:在很多地方,油菜花旅游催生了新的鄉村農旅業態,能簡單介紹下油菜花的分布、業態的特點嗎?
王漢中:油菜是一種適應性非常廣的作物,在我國南北很多地方都可以種植,比如南方地區,大部分是冬油菜,北方有一些短生育期的春油菜。不過,這樣的景象在不斷改變,比如我們在最南的廣西北海,已經成功種植了油菜,在最北方的北亞地區,我們目前也在合作種植油菜。在北方,油菜種植面積在不斷擴大,比如在京津冀,目前已經可以種植一些強冬性油菜,在山東東營、江蘇東臺等地的鹽堿地上,我們也培育了一些耐鹽堿的油菜品種,目前表現很好。從業態上來看,農文旅結合,使得油菜產業的鏈條不斷擴大,在很多地方,油菜已經不僅僅是一種油料作物,還兼具旅游、文化等多種功能,由此打造的農文旅新產業、新業態,受到很多地方重視,成為當地鄉村振興的重要產業,也為農民帶來了更多收入。
科技改變生活,也改變傳統農業
新京報:在油菜經濟發展中,現代科技起了哪些作用?能否介紹一下如富硒油菜薹、彩色油菜等方面的科研過程和成果?
王漢中:從農業產業的角度看,過去六十年中,油菜的單產經歷了兩次大的變革,基本上翻了兩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種植的還是本土的白菜型油菜,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普遍種植引進的甘藍型油菜,再后來出現了雙低高產的油菜。目前,雙低高產油菜可以達到每畝600斤甚至700斤,而普遍的大田生產中,超過300斤已經很常見,含油量最高的則超過50%。從健康角度看,油菜是大宗油料作物中脂肪酸組成最合理的,這方面有許多相關的研究。和其他大宗油料作物相比,油菜的飽和脂肪酸更低,油酸、亞油酸、亞麻酸等不飽和脂肪酸更高。當前,我們還研發出更好的榨油技術,比如通過微波加工、低溫壓榨、物理精煉等技術,可以最大程度保存菜籽油中的有益成分,充分發揮菜籽油抗氧化、抗衰老、調節血脂、維護視覺等方面的功能。
新京報:你和團隊研發的富硒油菜薹備受關注,能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情況嗎?
王漢中:硒具有抗癌、護肝、守護心血管、明亮眼睛、增強生殖能力等多重功能,是全球公認的重要的必需生命元素。但同時,硒是一種稀缺資源,通過食物補充是最好的方法,但由于綠色富硒耕地占比很少,導致人類硒營養隱性饑餓問題十分嚴重。怎樣才能足量補硒呢?在研究中,我們的團隊發現,油菜有一種“硒富集”“硒高效”的現象,或者說是能力。在沒有達到富硒水平的非富硒土壤中,油菜也具有很好的聚集硒的能力,即在非富硒土壤也可以種出富硒油菜。這是非常珍貴的特點,更有趣的是,油菜中的硒,相當一部分是一種名為“甲基硒代半胱氨酸”的硒態。這是已報道的抗癌效果最好、又沒有副作用的硒形態。我們正是利用油菜硒高效的特點,培育出了全球首個硒高效農作物新品種,“硒滋圓1號”,后來又培育出“硒滋圓2號”,在風味、保健等方面效果更好。
助力鄉村振興,讓美景成為產業
新京報:隨著油菜花經濟的發展,許多地方開始重視和開發油菜花產業,在你的經歷中,有沒有這樣的案例?
王漢中:種植油菜的地方,很多是相對偏遠、貧瘠的地區,比如一些山區。在那里,除了作為食用油外,油菜還有很多功能,比如景觀功能,山區往往風景非常好,生態條件優越,種一點油菜,結合美麗的風景,就可以發展農文旅產業。同時,還可以結合高營養的菜肴產品、菜薹產品、蜂蜜產品、花粉產品等,實現更好的效益,比如富硒油菜品種,可以產出富硒油菜薹、富硒花粉產品等,都是附加值很高的產品。此外還有蜂蜜,油菜是非常好的蜜源植物,每畝油菜可以產出蜂蜜10-20公斤,花粉、王漿各1公斤,為農民增加收益。同時,養蜂和種植油菜還可以互相促進,可以增加菜籽10%-20%的產量,這也意味著油菜的收益會更高。
新京報:在油菜的農文旅融合中,有沒有做得比較好的地方?
王漢中:有一個案例,就是云南羅平。十多年前,我去羅平,當地的油菜花旅游產業就已經有了雛形,但相對簡單,人們去那里看花,看完以后就走,沒有能帶走任何東西,對農民和地方的幫助也不是很大,收益不高,甚至在旺季,還會出現堵車等問題。但這十多年中,當地政府大力發展油菜花產業,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措施,進行了很多配套的建設,包括開發各種產品、游樂項目、文旅活動等。前不久我又去了一趟羅平,那里正在舉辦一個國際馬拉松賽,在油菜花海里跑馬拉松,賽事的配套做得很好。此外,當地在農產品加工、品牌打造等各方面都做得很好,可以說經歷了一場產業的蝶變。
新京報:當地的做法有哪些可借鑒之處?
王漢中:在羅平,油菜產業已經成為一個全新的業態,政府進行了很多建設,包括到達農田的路及配套旅游設施都修得很好,也舉辦了很多活動,為旅游者創造更多的價值。在農文旅融合新業態的帶動之下,農民也非常積極,一起打造出了一片油菜花海。我們到偏遠的山溝里去看,哪怕只是一個石頭縫里,也有人種上油菜,所以處處都能吸引人,再加上各種活動、產品,就可以把人留住,把效益提高。我想,未來可以把田園旅游、高品質加工生產線和油菜科普博物館等融為一體,那里可能會成為農業高質量發展的一個樣板。
重視油菜生產,要像重視大豆一樣
新京報:當前發展油菜產業還有哪些困難?
王漢中:發展油菜產業,農文旅的融合是非常關鍵的一環,它的根本,還是為了提高油菜的效益。從國家的角度看,我們需要保障油料安全,而油菜擔負著歷史使命,對于這一點目前認識還不足。我國食用油料進口量很大,國家一直都很重視油料產能的提升。而在產能提升潛力中,油菜是最重要的部分。我國菜籽油占國產油料作物產油量的50%以上,主要利用南方冬閑田進行生產,這幾年我國一直在推動南方冬閑田種植油菜,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又明確提出“擴大油菜面積”。從農民的角度看,農民需要更好的收益,這就要提高種植油菜的效益,進而提高農民種植積極性、幫助油菜面積的擴大。從市民的角度看,市民需要高質量的農業產品和旅游產品,同樣需要農文旅的融合發展,一方面要打造更好的農業景觀,為市民提供好的休閑去處,另一方面要生產更好的產品,滿足人們健康飲食的需求。尤其是健康飲食方面,觀念的普及也很重要,很多人對油菜、菜籽油了解不夠,這方面做的科普和宣傳也相對較少,大家對這個脂肪酸組成最合理、對人體健康最有益的大宗油料作物了解不夠。我想,未來還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3月22日,王漢中(右一)在湖北恩施考察油菜薹產業。受訪者供圖
新京報:在發展油菜經濟、助力鄉村振興方面,科技還可以做哪些事情?在未來發揮怎樣的作用?
王漢中:首先,我們需要進一步開發油菜高產技術。提高油菜產量,面積是一方面,還必須依靠單產的提高,比如我們現在正在研發的雙密高產高油技術,已經有了很大進展,比如我們的品種“中油雜501”,2022年在襄陽生產示范中,種植密度為每畝2.87萬株,畝產達到419.95公斤,含油量達到50.38%。其次,是開發多抗品種、耐鹽堿品種等,一方面在不斷加劇的氣候變化中保障高產穩產,另一方面更多利用那些原本難以利用的鹽堿地等邊際土地。第三,加強生物合成技術的研究和應用,為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質生產力。比如發揮油菜本身的硒高效功能,以硒高效油菜品種為生物反應器,通過設施化、標準化栽培,品牌化發展,產出更多珍稀健康農產品,拓展國內和國際市場,在為消費者提供高附加值產品的同時提高農業整體效益。
新京報:在你心目中,未來的油菜產業是怎樣的?
王漢中:未來的愿景,主要有三個,第一是現有的油菜單產再翻一番;第二是積極建言獻策并加強科研,推動中俄合作共同打造一個產能可以與“美洲油谷”相媲美的“北亞油谷”;第三是推進油菜生物合成技術盡快落地。總結來說,可以概括為提單產、擴面積、控災害、優品質、增效益、促多元,前面五條是提高我們自身的油料產能,促進鄉村振興、農民富裕;最后是促進油料進口來源地多元化,讓我們的油瓶子握得穩穩的,避免被人卡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