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是財富之母,勞動是財富之父。”日前,在解讀我國當前糧食安全與農業發展現狀問題時,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農經所研究室主任朱立志引用了英國古典經濟學家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名言,來闡釋耕地質量和勞動力對于農村建設的重要性。
“現在我們的財富之母和財富之父都存在問題。”朱立志告訴記者,耕地質量在不斷下降,農村的現狀也無法吸引忙于外出打工掙錢的年輕人。
長期以來,相較于生態保育等內部資源循環利用,農藥化肥等外部農資往往獲得更多的重視,這使土壤環境受到了很大的威脅。“搞農業可持續發展,我們一定要把關鍵的力量放在提高土地質量方面,這是最核心的問題,‘藏力于地,心有底氣。’也就是說,我們要把農業的生產力藏于地下,這樣長期近期都能考慮到,是比較全面的。”
朱立志同時指出,要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必須加強法律建設,相關法律文件要系統化,增強可操作性,在法律的執行力度上一定要有狠勁。“缺牙齒的環境法律,是傷不了筋骨的,頂多也就傷點皮毛。有時候連皮毛都傷不了,那有什么用呢。”朱立志比喻道。只有法律的執行力足夠強,才能夠對危害環境的行為產生震懾力,使土壤環境的改觀得到保證。
朱立志告訴記者,在發展農業產業時,應當保證產業生態化,另外生態保護也要能夠賺錢,實現生態產業化。只有這樣才能夠實現良性循環,進入可持續發展的狀態,農村農業能夠發展,農民也會致富。
在談及大批“農二代”進城務工,致使農村勞動力缺失的現狀時,朱立志認為,除非務農能夠獲得和進城打工相對等的收入,人們進城務工的趨勢無法遏制。他進一步表示,要提高農民收入,一是實現土地流轉,再有就是加快農村第一、二、三產業融合。
“農業產業化涉及到多個環節,每個環節都要去拓展,這樣才能形成一個完善的體系,從事農業所賺的錢不僅僅是從農產品的市場價值回饋得到的,還有一些其他方面,像二產業三產業都可以增加其附加值。農業就會成為一個比較賺錢的平臺了,而不僅僅停留在第一產業。”
此外,減少務農的辛苦程度,增加農業的社會化服務對于農業產業化也非常重要。
“比如打農藥的時候,有專人來打農藥,播種、耕地的時候實現機械化,現在好多地方都已經實現了,尤其在東部地區。”朱立志說,當土地流轉到一定規模的時候,農業的社會化服務就可以實施,這樣從事農業的辛苦程度就低了。當農民得到的收入不比在城市打工的人少,而且勞動又不算太辛苦的情況下,農村就能夠吸引到人力了。
“我相信這是可以做到的,這會是一個關鍵性的轉折。”朱立志最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