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細心的讀者會注意到,《農業周刊》曾重點關注過我國蜂產業和食用菌產業的發展現狀及技術進步。二者都是我國政府近年來花大力氣組織實施的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的一部分。
2007年,為加快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步伐,提升國家、區域創新能力和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為現代農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強大的科技支撐,中央決定在水稻、玉米、小麥、大豆、油菜、棉花、柑橘、蘋果、生豬、奶牛等10個農產品中開展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實施試點工作。針對每個大宗農產品設立一個國家產業技術研發中心,并在主產區建立若干個國家產業技術綜合試驗站。
到2008年底,共啟動建設50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涉及34個作物產品、11個畜產品、5個水產品。圍繞產業發展需求,進行共性技術和關鍵技術研究、集成和示范;以農產品為單元,產業為主線,建設從產地到餐桌、從生產到消費、從研發到市場各個環節緊密銜接、環環相扣、服務國家目標的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從而增強我國農業競爭力。
至今,該體系已順利運行兩期,第三期即將啟動。本報選擇在這個關鍵時期,通過采訪該體系科學家,借助其研究成果,呈現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對我國主要農產品產業發揮的影響力和積極作用。
4月20日一早,本報記者走訪山東省一家董姓肉鴨養殖農戶。四年前,他們建起了1500平方米的三座鴨棚,自此一直從事肉鴨養殖,現在存欄6000只鴨。
“我們養的是‘合同鴨’,用新希望六和的苗、料、藥,咱出地方、出人工,其實賺的就是工夫錢。”老董向記者介紹說,“人家公司計劃性很強的,養多少天、用多少料都有數。到時候,咱這鴨長成了再去稱重,分割著賣,不是整鴨。”
像這樣的農戶+公司的養殖模式,正在成為水禽產業發展的主流。
我國是肉鴨養殖與消費最大的國家,2011年出欄量達到39.4億只,占世界總出欄量的80%以上。這其中自然少不了龍頭企業和“老董們”的貢獻。
而在企業和農戶的身后,是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科研人員的默默付出。近日,《中國科學報》記者走訪了國家水禽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侯水生。
水禽不是小產業
“記得我年輕那會兒向有關部門申報水禽產業技術方面的研究課題,對方沒有經過調研,就直接回復我們:水禽?水禽太小了,不值得研究。”
水禽產業是我國傳統產業之一。自古以來,江南廣大區域都有針對水禽的消費習慣。從華中到兩廣,從西南到海南,水禽產品有著廣泛的市場。
近年來,國家水禽產業技術研發中心組織分布在全國水禽主要產區的體系19位崗位科學家及其團隊、25個試驗站的研發團隊,對全國21個省市區水禽產業進行詳細的調研,摸清家底,以發現我國水禽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和技術需求。“我們發現出欄量最高時,鴨達到40億只、鵝達到5億只。”侯水生介紹。
從產量結構和經濟發展需求來說,高峰時期,我國肉鴨每年產值可達1200億元;鴨蛋占我國禽蛋總產量的15%,每年產量達300多萬噸。僅初級水禽產品,合起來就是2000億元的產業規模。不僅如此,鴨鵝每年的飼料消費也分別達到了3600萬噸、400萬噸。
侯水生表示:“我國水禽產業規模很大,占世界水禽生產的80%以上。歐美國家一家公司每年1000萬只鴨的出欄量就很高了,但在中國,僅山東新希望六和就一年可出欄3.5億只鴨、江蘇益客也有1.5億只。”
從國家戰略資源角度來說,家禽是未來的重點發展方向。“當前,我國人多地少的形勢仍然很嚴峻,糧食資源依舊緊缺。相對于豬3:1、牛羊7:1的飼料轉化效率,家禽2:1的轉化效率是最高的。”侯水生說。
傳統認為,中國人愛吃豬肉。不過從發展的角度來看,以后并不一定如此。侯水生認為,“‘70后’‘80后’們一定程度上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加之生活節奏變快,禽肉快餐慢慢會成為主流”。
從食品結構來說,北方的北京烤鴨,南方江浙閩鄂湘的醬鴨、鹵鴨、鹽水鴨,還有鴨翅、鴨脖、鴨舌、鴨腸等等,無一不是飲食文化的一部分。鴨肉最便宜,也因為鴨所有的東西都可以單獨用。如果沒有了水禽產業,恐怕中國文化都缺了一塊。
從健康角度來說,水禽產品的營養水平和品質都比較好,更具有自身的獨特之處。除了氨基酸、脂肪酸、蛋白質外,水禽的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有利于人體健康。
可以說,水禽產業是我國的特色產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任何有意義有價值的事,都值得認真研究。只有認真地去研究,才能科學地回答問題。”侯水生表示。
品種之爭與市場
“說起來真是氣人。櫻桃谷瘦肉型北京鴨相當于把咱們的資源掠奪去,再500元一只從英國公司買回來,還要占有大量股份。一年一引種,都是人家說了算。”
盡管水禽產業規模巨大,但長期以來,從國外引進的肉鴨品種——櫻桃谷瘦肉型北京鴨占據了我國肉鴨市場的主導地位。有業內人士計算,中國每年從英國進口櫻桃谷種鴨花費大約2億元人民幣。
毫無疑問,品種選育成了國家水禽產業技術體系重點研發的任務之一,也是養殖主管部門、廣大養殖類企業及個體養殖戶非常關注的環節。
根據我國的食品結構,烤鴨、燒鴨用北京鴨品種,鹵鴨、鹽水鴨等用地方麻鴨品種。北京鴨沉淀脂肪能力強、皮脂率高,過肥,生長速度快、飼養期短。地方麻鴨品質比較好,瘦,但生長速度慢、周期長,最少70天,飼料轉化率低。
早在清末,歐美列強將我國原始的北京鴨作為一種稀缺資源掠奪至美國,后又轉運至歐洲。英國的櫻桃谷公司在北京鴨的基礎與背景上,以瘦肉為主題進行遺傳選育研究,推出了瘦肉型北京鴨。
1991年,櫻桃谷瘦肉型北京鴨進入中國市場。20多年的時間里,其以40天生長至6斤半,肉重比2:1的優勢,迅速占領乃至壟斷了中國大體型肉鴨市場。在櫻桃谷鴨壟斷局面下,中國人自己的肉鴨系列品種僅有20%的市場。
“現在棚里養的這種大白鴨是六和的種苗,我說不上來是什么品種,40多天能長到6斤半。當地還有一種黑色鴨,會飛,俗話叫‘飛鴨子’,只有2斤多,但賣得比白鴨貴多了呢。”老董說道。
事實上,老董所指的白鴨就是櫻桃谷瘦肉型北京鴨,黑鴨則屬于地方麻鴨系列。
當然,山東新希望六和集團也長期進口櫻桃谷種鴨。不過,2012年他們與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簽訂了品種轉讓與聯合育種協議,開始推廣使用Z型北京鴨瘦肉型配套系。
Z型北京鴨瘦肉型配套系就是侯水生率領的研究團隊成功選育的。
上世紀90年代末,面對著自身缺陷有待改進、國外持續強勢推進的嚴峻形勢,針對我國肉鴨產業發展對瘦肉型、高飼料轉化效率肉鴨品種的需要,北京畜牧獸醫所開始了肉鴨新品種選育研究。
特別是近5年來,在國家水禽產業技術體系經費的大力支持下,侯水生研究團隊加強了選育力度,以我國原始北京鴨為素材,建立了23個北京鴨專門化品系,成功選育出瘦肉型北京鴨,形成了北京鴨品系資源庫。
大群體生產性能數據測定表明,Z型北京鴨的6周齡體重、飼料轉化效率、胸肌重、腿肌重、胸肉率、腿肉率、皮脂率、出肉率等指標均達到或優于國外培育的北京鴨品種。此舉有望打破國外肉鴨品種占據我國大部分市場的格局。
“堅持技術人員到一線去,邊選育邊推廣,發揮技術+市場的優勢。”侯水生進一步強調,“品種選育工作必須圍繞產業需求展開,要看市場到底需要什么,如消費者喜歡什么樣的品種類型,什么品種類型適合市場加工的需要,等等。”
市場的消費重心已由怎么吃飽向怎么吃好轉變。根據未來的市場需求,食品消費將回歸自然,目前頗具特色的地方肉鴨品種也發展得比較快,如四川花邊鴨、湖南臨武鴨等。
“將中國人自己的品種推廣出去,交給市場去競爭、去檢驗,如果能拿回櫻桃谷公司在中國40%~50%的市場份額,我擔任國家產業技術體系科學家干的這件事就沒白做。”侯水生坦陳。
“趕鴨子上架”的科學
“沒有國家產業技術體系經費支持時,我只能靠轉讓鴨苗技術獲得一些資金,東一塊西一塊地填補養殖設備,開展零散的試驗研究。”
過去水禽養殖離不開水,但水上飼養方式嚴重污染環境、污染水源。蛋鴨和鵝養殖主要采用水域放牧或半放牧飼養,集約化程度低,對周邊水域污染嚴重。肉鴨主要用大棚養殖,環境臟亂差,飼養密度高,極易導致傳染病暴發。
水禽養殖產業的發展與良好環境資源的保護是相輔相成的。在研究團隊的努力下,目前水禽的養殖方式和環境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發展肉鴨旱養如網上養、生物床養、稻田養等取得了不少成果。
“這是幾種非常干凈的飼養方式。在水、空氣和圈舍環境配合良好的條件下,鴨很健康,生產性能得以提高,疫情減少,成活率高達99%。”侯水生介紹道。
網上養鴨,干凈衛生又節水。糞便不與鴨接觸就直接漏了下去,工人操作網下的刮糞板定期處理糞便。在北方寒冷地區,網下還配有加熱設施,類似地暖,讓生長環境更舒適。飲水線、飼料線自動給料,額外能量需求小,飼料轉化效率從地上的2.2:1降為網上的2:1。
生物床養,是指地面鋪設可以快速化解糞便的厚墊料。厚墊料成分包括稻殼、鋸末、麥麩(米糠)等,工人保持定期翻料即可。數據顯示,使用3個月和6個月的墊料中基本檢測不出病原菌,同時也符合國家有機肥一級標準。
稻田養,聰明的鴨子不僅不會破壞稻子,還可以幫助除草。
“飼養方式的創新讓鴨的免疫抵抗能力增強,無須用藥。年出欄量達1萬只鴨規模的,消毒費用只需3000元。”侯水生補充說,“盡管如此,防病防疫方面也不能有僥幸心理,要科學地研究才行。”
國內外都缺乏對水禽生理生化、營養、飼養及飼料配置技術的系統研究,只能坐以待斃嗎?侯水生研究團隊說“不”,反而更專注于肉鴨飼料標準研究。經過長達14年的反復試驗,2011年3月,我國第一版《肉鴨飼養標準》通過了農業部標準委員會的審定,自2012年5月1日起在全國實施。
“應該樹立配合飼料是最好的食糧的觀念。”侯水生說,“人吃飯的時候都會有葷有素地為自己搭配,動物也應如此。”肉鴨配合飼料中,蛋白質、鈣、磷、維生素、氨基酸、微量元素齊全,營養平衡,含量豐富,更有利于健康。
實現飼料的高效利用,也節約了資源。“飼料標準的推出、配合飼料的使用,一噸料降20元,可以為規?;B鴨企業節約5%的飼料成本。”侯水生表示。
“國家產業技術體系科學引領技術進步與產業方向,用大數據來說明為什么這么做?;\具設計、溫度控制、飼養密度,如一平方米場地養3只還是5只鴨,都要有科學依據。”侯水生指出,“不管是產業技術體系的哪一塊,都要圍繞明確的目標進行,都要講究科研方法,立足于解決實際問題。”
分享到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揎椪{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