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中虎是中國農科院作物研究所首席專家,可能也是中國最會吃面條的人,他能從基因的角度告訴你,面條為什么會有黃色和白色之分。2010年,在國際小麥遺傳大會上,何中虎做了45分鐘的主題發言,用分子標記解析了中國面條的品質。
不久前,何中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又從基因的角度向記者做了詳解,并展示了一張圖。看到記者一臉茫然的樣子,何中虎笑了,他說,能讀懂這幅圖的,全世界也只有兩個人。
何中虎和他的團隊從事的科研項目是由“948計劃”項目支持的“穿梭育種培育兼抗型優質小麥品種技術引進”,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說,就是要尋找小麥的抗病基因。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麥生產國和消費國,全國50~60%城鄉居民以小麥作為主要口糧,全國消費量約1.10億噸,占全球消費量的20%左右。而隨著人口增加和消費水平的提高,小麥消費量還將繼續增加。據測算,要保障2020年我國的糧食安全,小麥產量還需要在現有的基礎上再增加28%。
“條銹病為什么年年都要防治?因為一些品種的抗性容易喪失。病害始終是制約我國小麥生產的重要因素,抗病也是對新品種的基本要求。”據何中虎介紹,2004~2009年我國條銹病每年平均發生面積約6300萬畝,對四川、重慶、云南、陜西、甘肅、湖北省十堰和襄樊地區及河南省信陽和南陽地區來說,條銹病仍是當地小麥生產第一大病害,僅2009年防病農藥用量就高達6255噸。2004~2009年白粉病在全國發生為害平均面積為10275萬畝,對北部冬麥區和黃淮冬麥區來說,白粉病是最重要的小麥病害;對長江中下游麥區和西南麥區而言,白粉病是僅次于赤霉病或條銹病的第二大病害,因此抗白粉病是這些地區最基本的育種目標。
經過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何中虎和他的團隊收獲頗豐。引進吸收的技術獲國家級和省級科技獎勵11個,其中“中國小麥品質評價體系建立與分子改良技術研究”和“廣適多抗高產穩產冬小麥新品種邯6172”分獲2008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二等獎,“優質高產廣適強筋小麥新品種濟麥20號”和“人工合成小麥優異基因發掘與川麥42系列品種選與推廣”分獲2009年和2010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從國際小麥育種中心引進各類小麥種質2萬份,明確了主要小麥生產國品種引進后在我國的表現規律和利用價值,將篩選的5000多份有一定利用價值的資源發放給全國70多個育種單位試種,并交國家種質庫長期保存,為小麥育種提供了豐富的親本材料和基因資源。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在何中虎和他的團隊的努力下,近十年來,國外小麥在我國直接和間接利用育成的品種年種植面積約2000萬畝,代表性品種有中麥175、濟麥20、邯6142和川麥42等。按每畝增產20公斤計算,年增產小麥4億公斤,農民增收8億元。
分享到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