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黃明明)6月5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芒種”,北部冬麥區的重要區域河北省的小麥也要完成最后的灌漿,進入成熟收獲階段。
北部冬麥區位于我國冬麥種植區的北緣地帶, 受氣候條件的限制,產量潛力低于黃淮麥區。受種植結構調整的影響,過去15年小麥面積由3000萬畝降到目前的1500萬畝。為了確保我國的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穩定種植面積并進一步提高產量潛力是該區小麥生產的重要目標。
記者6月6日從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和河北省保定市農業局聯合舉辦的小麥新品種中麥175觀摩會上獲悉,中麥175今年在河北省定興縣、高碑店市等地長勢喜人,5000多畝展示田預計畝產達530多公斤,還出現了畝產600公斤的高產戶。保定市農業局技術站副站長劉進忠對《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定興縣固城鎮南河和陳莊兩個村的3000畝示范田去年10月8日到12日播種,采取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根據專家田間測產,穗粒數28.4粒、畝穗數53.3萬左右,預計產量526公斤。
中麥175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國家小麥改良中心育成,已通過國家北部冬麥區和黃淮旱肥區審定,另外還通過了北京、山西、河北、甘肅和青海省的品種審定,也成為北部冬麥區國家區試對照品種。據中國農科院作科所研究員何中虎介紹,中麥175實現了高產潛力與抗寒、抗病、抗倒伏、節水、早熟及優良面條品質的良好結合。
數據顯示,2010年北部冬麥區遇到了罕見的低溫危害,大幅度減產,但中麥175仍獲得好收成,天津武清區對100畝高產方實收產量每畝526公斤,為天津市當年最高紀錄。2011年武清區的100畝高產攻關田畝產達580.1公斤。中麥175的抗性強、節水性能突出,作為冬麥西延的主要品種在甘肅和青海大面積推廣,產量比春麥高20%,且早熟15天以上。中麥175在黃淮旱肥地區試和大面積示范中表現優良,在河南和陜西等地明顯優于主栽品種。
“抗旱是河北省小麥穩產的關鍵,而拿到較多的穗數,才能獲得豐產。”石家莊市農科院名譽院長、河北省小麥首席專家郭進考在觀摩會上表示,中麥175完全符合河北省小麥種植的需求。本報記者從河北省農業廳獲悉,中麥175目前在河北省的推廣面積已達208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