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晴丹攝
12月5日,河北省阜平縣現代農業田園綜合體項目在阜平正式啟動。作為中國農科院與阜平縣“牽手”合作的項目代表,正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集中體現,是實現產業興旺和農村可持續發展這一目標的重要載體。
滿載阜平農業發展期望的現代農業田園綜合體是中國農科院“立地”精神的又一體現。2013年5月,中國農科院與阜平縣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充分發揮技術、成果、人才等方面的優勢,針對阜平產業發展的技術需求和技術瓶頸,組織10個研究所對阜平開展“集團軍”式的對口幫扶工作,如今已初見成效。
目前,阜平縣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取得了長足進展。這片“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革命老區逐漸煥發生機,生長出綠色健康又掙錢的農產品,以林果業、食用菌、蔬菜、畜禽養殖為主的阜平特色優勢產業開始散發光芒,真正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讓科技引領帶動貧困地區脫貧就業,滿足阜平城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把阜平作為我們面向產業、面向農業的主戰場。作為農業科研的國家隊,我們還要進一步增強責任感、使命感,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實現脫貧攻堅。”中國農科院黨組書記陳萌山表示。
從無到有 從小到大
一提到阜平,必然會談到阜平大棗。阜平大棗有悠久的種植歷史,全縣林果業主要以大棗種植為主,其次是核桃。然而由于各方面原因收益并不好,果品單一也大大制約了林果業發展。
2014年7月,按照中央脫貧攻堅戰略部署,中國農科院鄭州果樹研究所(以下簡稱鄭果所)選派果樹專家劉濟偉到阜平縣進行掛職幫扶,任阜平縣政府副縣長,負責農業、林業和扶貧產業(林果業)等工作。
“我來了以后,發現阜平這里的水果種植幾乎得從零開始。”劉濟偉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說。為了“摸清家底”,他幾乎天天穿梭于各個村之間,調研全縣林果業發展情況,隨后提出建議:“由于水果整體效益比干果高,因此所有適合種水果的地區都不要發展干果,在不適宜發展水果的地區種干果。”
在阜平縣掛職的這幾年里,劉濟偉深覺責任重大,堅持把“掛職”當“任職”,把“異地”當“故鄉”,全身心投入到阜平脫貧致富建小康的事業中,把自己專長與阜平實際有機結合,積極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晚熟桃、蘋果、葡萄等優質、高效水果種植,蹚出了一條產業扶貧的新路。
目前,阜平縣新發展林果5.3萬余畝,進入初果期的果樹畝均增收達4000元,預計2018年豐果期后,可實現畝均增收2萬元左右。阜平林果產業的蓬勃發展得到國務院扶貧辦和省市主要領導的充分認可,國家、省、市先后在阜平召開產業扶貧現場會。顆顆飽滿的水果成了致富的“金蛋蛋”,人們的生活越過越好,當地群眾親切地稱劉濟偉為“林果縣長”。
為轉變傳統種植觀念,發展現代果業,鄭果所加強現代果園示范基地建設,充分發揮科技引領帶動作用,在阜平縣重點鄉鎮建設高標準瓜果種植示范園。阜平縣固鎮村建設葡萄種植示范園,發展優良葡萄品種8個,2016年首年掛果,畝產達700多公斤,售價高達每公斤20元,是周圍縣市葡萄批發價格的10倍。
與此同時,晚熟桃、蘋果等果樹種植示范園都在積極籌建過程中。這些示范基地的建成,必將帶動阜平縣林果產業向更高水平發展。
“經過近4年的扶貧工作,阜平的林果業發展迅速。下一步工作將繼續圍繞阜平縣林果業技術升級、品牌化建設、擴大加工等問題深入開展工作,推動該縣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成效,擴大扶貧成果。”鄭果所黨委書記趙玉林表示。
讓阜平人民吃到新鮮綠蔬
“在縣城農貿市場里,我數了33種蔬菜,只有3種產自當地,大部分蔬菜都是外地來的,價格甚至比北京還貴,不新鮮,品種選擇性也不強。”這是陳萌山初來阜平的直觀感受,也是阜平的實際情況。
實際上,阜平縣蔬菜生產基地都非常重視蔬菜的安全品質,但技術基礎較薄弱,多為露地或塑料大棚蔬菜生產,僅在白家峪有14座日光溫室,無工廠化育苗。
讓阜平人民吃到當地自己種植的新鮮綠色蔬菜成了大家共同的心愿。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中國農科院在阜平扶貧項目中安排了設施蔬菜,設施農業由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以下簡稱蔬菜所)牽頭,重點開展小型節能溫室建設,示范推廣設施蔬菜生產技術等。
“截至目前,我們所已經3次向阜平縣3個合作社贈送黃瓜種子20袋、甘藍種子2袋、辣椒種子6袋、番茄種子6袋、茄子種子2袋。白家峪眾聚合作社已經開始試種部分蔬菜種子。”蔬菜所黨委書記周霞介紹。
并且,他們還選定白家峪眾聚合作社,開展蔬菜生產相關技術指導,全面提升其蔬菜生產技術水平。根據白家峪村提出的要求,協助其完成村級現代農業整體建設規劃。
12月5日,阜平縣現代農業田園綜合體項目正式啟動。“該園區的定位為集現代農業展示、綠色高效生產與示范、農業科普教育、農旅文化體驗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阜平縣農業局局長張強介紹。
目前,規劃有核心展示區、溫室蔬菜生產區、花田景觀區、果樹種植區、菌菇生產區、休閑體驗區、兒童活動區等7大功能區,致力于推動農業與科技、農業與生態、農業與旅游的融合發展。
據了解,該項目總投資2.79億元,項目建成后年產值約4500萬元,帶動直接就業4000人,間接就業3000人,直接脫貧800人,帶動脫貧1200人。
其中的一期工程——設施綠色蔬菜生產區也正式開始建設,總面積達404畝,包括高標準保溫性塑料大棚7棟、新型高效節能日光溫室82棟、普通塑料大棚78棟。配套冷庫、倉庫、水肥一體化車間、基地晾曬場等。總投資約4200萬元,預計生產高品質綠色蔬菜約3000噸/年,產值約450萬~600萬元/年,直接就業260人,間接就業500人,直接脫貧200人,帶動脫貧600人。
解決養殖污染難題
阜平縣水資源豐富,縣內的王快水庫與西大洋水庫聯合為白洋淀補水。作為白洋淀的水源補給地和雄安新區的“水缸”,建設與發展的前提就是切實保護好水資源。
因此,“環保先行、流域保護和資源循環”被確定為阜平縣農業產業扶貧開發的首要思路,要做到流域尺度的工程化總量控制、低排放健康養殖,以生態養殖和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為抓手,通過“政府主導、企業運作、科技支撐、農戶收益”的模式,帶動養殖企業及養殖戶脫貧致富。
為此,中國農科院非常重視對于阜平縣畜禽養殖的糞污處理工作,積極面對這一挑戰。
阜平“四種兩養”中的“兩養”就是指養豬和養牛為畜牧業發展主要產業。尤其是養豬糞污處理不合理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
“針對這一問題,我們對養殖方式進行了改革,確定了構建農業循環產業鏈為目標,以原位發酵床生態養豬技術、生豬和肉牛異位發酵床養殖污染控制技術、養殖墊料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為主的科技扶貧技術。”中國農科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李峰表示。
而且,將以“公司帶農戶”方式,核心區用“原位發酵床+異位發酵床”模式,農戶或小區用異位發酵床模式,在縣域內建立1個有機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中心,若干個分中心,有機肥總產量控制在10萬噸左右。資源化利用中心負責養豬墊料的預處理、維護和后處理。
“接下來,在白家峪村大棗中國農科院循環農業示范區域集中展示和推廣相關技術,有養殖業就有相應的糞污處理和有機肥生產,再聯合設施蔬菜的基礎,形成一個循環農業示范點,并且‘以點帶面’推廣我們的成果。”阜平縣掛職副縣長的中國農科院成果轉化局干部劉潔說。
10個研究所各司其職,同時又緊密聯系。據了解,未來根據產業發展的需要還會有更多的研究所加入進來。“我們要做的工作就是‘穿針引線’,作為對口幫扶的橋梁和紐帶,把全國最好的資源引到這里來,牽線搭橋促進阜平農業可持續發展,又把阜平好的農產品推銷出去,同時也把我們農科院的科技資源推廣出去。”同樣在阜平縣掛職副縣長的中國農科院草原研究所副研究員那日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