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脈】
近期,一些媒體及網民由于不了解葉面施肥技術及葉面肥(俗稱“增甜劑”)與食品添加劑甜蜜素的區別,盛傳香瓜、柑橘等瓜果生產過程中打“甜蜜素”增甜,并將個別農資違規情況當作普遍問題大肆傳播,引起消費者恐慌,瓜農也深受其害。該消息后被辟謠,并被中國食品辟謠聯盟列入“食品謠言榜”。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一直是社會公眾關注的重點,有關報道幾乎每天都不會“缺勤”。然而,媒體報道和網民爆料常常自擺烏龍,給食品農產品生產者、消費者、經營者及管理者帶來嚴重的混亂和困擾,謠言傷農的鬧劇也一再上演。若非主觀故意,理應盡力避免。
梳理近幾年的食品安全報道,我們還能發現不少烏龍事件。比如,某電視臺采編人員不了解草莓病蟲草害防治的科技知識,沒有遵照國家有關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數據獲取及發布的法律規定,用一家沒有法定資質單位的檢測結果認定“草莓農殘超標致癌”,事后證實純屬謠言、誤導;某報記者因不熟悉蘋果套袋生產技術,貿然定性“煙臺紅富士蘋果套藥袋長大”,懷疑產品有可能農藥殘留超標,報道一出煙臺蘋果便成了輿論焦點,后被證實是烏龍一場。此外,近年網絡常傳的“化肥農藥催熟早稻”“無籽葡萄是因為抹了避孕藥”“黑木耳狂打農藥”等謠言,都有人深信不疑。每一次涉及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報道,都掀起了不小的輿情巨浪。透視輿情喧囂的背后,我們常常能發現同一個基本的問題:一些媒體記者及網民對食品農產品安全生產、安全消費等問題明顯存在認知缺陷。
在大眾麥克風時代,人人都可以是新聞發布者,人人都可以是新聞評論者。一些媒體及網民對食品農產品生產過程了解不夠,不熟悉農產品生長發育常識,不了解正常的農業生產技術,不掌握正常的農業投入品知識,對“發現”的所謂食品安全問題常常缺乏科學識別能力,甚至自己動手做“簡易實驗”(如用金魚“檢測”茶葉農殘),并直接向社會公開“實驗結果”佐證其“有罪推定”。還有一些媒體和網民,為提高關注度和點擊率,制造轟動效果,動輒冠以“致癌”“劇毒”“毒性是砒霜的××倍”等字眼加以報道,夸大負面效應,把個別現象擴大化,虛報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嚴重程度。
因媒體記者不熟悉食品農產品科學知識而制造出來的問題新聞甚至謠言,產生的危害常常是直接而又巨大的。公眾獲知某種農產品“有問題”,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不問真假,首先就是不買不吃了,造成該種農產品甚至相關農產品賣不出去,有時還能從一個地區傳至另一個地區乃至全國,甚至影響到農產品的國際貿易。比如,2008年一條四川廣元發現“蛆蟲柑橘”的不實手機短信掀起了一場“蛆蟲柑橘”的輿情巨浪,影響到全國柑橘,果農損失超過100億元;2015年受“草莓農殘超標致癌”謠言的影響,全國多地草莓滯銷價跌,直接經濟損失數以億計;2017年“塑料紫菜”謠言爆炸式傳播,給行業帶來的經濟損失達數十億元。謠言不過幾句話,落到一方便成災。而且因此形成的“蛆蟲柑橘”“草莓致癌”“塑料紫菜”等負面輿情長尾一直綿延不斷,讓公眾落下“心病”,常常心有余悸、無所適從、杯弓蛇影。每一次謠言輿情的背后,最受傷的是農民,最受損的是政府公信力,最惶恐的是消費者。
食品安全報道必須講科學。合理的懷疑是允許的,但懷疑并非就是事實。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事關國計民生,發表批評性報道應事實準確、分析客觀,根據事實來描述,既準確報道個別事實,又從宏觀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對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報道,應有可靠的由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授權的部門認可的質檢機構出具的檢驗檢測數據,還要結合相關專業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專家的認證解讀。報道農業生產的媒體及記者應該熟悉“三農”的政策法規措施,熟悉農業生產的基本技術,對一些基本的農業投入品要了解,并經常性儲備一些農產品生長發育的基本知識。遇有突發新聞,在搶時間的同時還要找到科學依據,弄清事實真相,履行科學查證的義務,向該領域的專家咨詢請教,而不是什么問題都讓同一個“萬金油專家”來作證背書。同時注意區分個別區域、個別品種、個別農戶的特殊情況與普遍情況,不應隨意擴大,亂擺烏龍,否則傷農坑農的同時也自損其公信力,自陷“塔西佗陷阱”。
(作者:李祥洲,系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標準研究中心政策與信息研究室主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