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2019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高峰論壇正式發布《2019中國農業科學重大進展》。
中國農業科學院黨組書記張合成表示,農業重大基礎研究的突破已經成為驅動農業農村科技創新的源動力。此次遴選以2018年度全國各類科研機構正式發表的農業領域的高水平科研論文為基礎,依據前沿引領、開創卓越、重大突破的原則,經初選、專家評審及推薦、綜合遴選、解讀發布等過程,最終形成10項能夠充分代表2018年我國農業科技前沿研究水平的基礎科學研究成果。這10項重大進展涵蓋農業功能基因組、高致病性病毒防控、黏菌素耐藥性、植物抗病性機理等領域。
“我們希望通過持續發布重大科學進展等重要信息,使之成為我國農業科技人員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導航儀,成為攻克農業世界科技前沿重大科學問題的風向標,大力促進我國農業科技的跨越發展。”張合成說。
十大進展具體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1. 構建多重組學體系,找回“失落的番茄美味”。該研究由中國農科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黃三文團隊主導,全面揭示了番茄育種中果實代謝物的變化規律,為植物生物學建立了多重組學研究體系,為番茄品質育種奠定了代謝生物學基礎,助力尋找“失落的番茄美味”。
2. 發現水稻自私基因,挑戰孟德爾遺傳定律。該研究由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萬建民團隊和南京農業大學等單位主導,通過圖位克隆、分子遺傳學方法和基因編輯技術,發現了控制水稻雜種育性的是自私基因,闡明了秈粳雜交一代不育的本質,為創制廣親和水稻新種質、有效利用秈粳交雜種優勢提供了理論和材料基礎。
3. 發現兼具高產與抗稻瘟病基因。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李家洋團隊和四川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陳學偉團隊主導,揭示了水稻理想株型主效基因既能提高水稻產量、又能增強對稻瘟病抗性的調控新機制,打破了單個基因不可能同時實現增產和抗病的傳統觀點,為高產高抗育種提供了重要理論基礎和實際應用新途徑。
4. 發現兼顧產量與肥效的關鍵基因。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傅向東團隊主導,發現了生長調節因子是植物碳-氮代謝的正調控因子,它與生長抑制因子相互之間的反向平衡調節,賦予了植物生長與碳-氮代謝之間的穩態共調節,為“少投入、多產出”的高產高效農作物新品種培育提供了新基因資源,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育種策略,預示著新的“綠色革命”即將到來。
5. 3000份水稻基因組重測序成果發布。該研究由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黎志康團隊主導,與國內外16家單位大協作完成“3000份水稻基因組計劃”,構建了全球首個近乎完整的、高質量的亞洲栽培稻的泛基因組,開啟了“后基因組時代的水稻設計育種”,體現了中國在水稻基因組研究方面的世界領先地位,將極大推動我國農業領域的國際科學計劃和科學工程發展。
6. 解碼陸地棉纖維品質和產量的遺傳秘密。該研究由河北農業大學馬峙英團隊和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杜雄明團隊主導,完成了中國、美國、澳大利亞等主要植棉國419份陸地棉核心種質的基因組重測序,為棉花重要性狀定向育種提供了較為精準的分子標記和基因資源,標志著我國在棉花核心種質重要性狀表型、新基因發掘等領域躍居國際領先行列。
7. 揭示亞洲棉從南到北的分子演化規律。該研究由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李付廣團隊主導,利用三代測序技術對亞洲棉基因組進行升級,成功繪制了首張棉花二倍體群體的高密度變異圖譜,為亞洲棉在我國從南往北逐步演變提供有力分子證據,為其優異基因向陸地棉轉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8. 發現阻斷H7N9病毒由禽向人傳播疫苗。該研究由中國農科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陳化蘭團隊主導,通過對家禽禽流感病毒進行大規模監測,成功研發了H5、H7二價禽流感滅活疫苗,監測結果顯示,疫苗免疫后有效阻斷了H7N9病毒在家禽中的流行,在阻斷人感染H7N9病毒方面也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9. 揭示可轉移性黏菌素污染人類食物鏈規律。該研究由中國農業大學沈建忠團隊主導,發現在我國健康人群中,可轉移性黏菌素耐藥基因的流行率高達15%,為我國臨床用藥、耐藥性防控國家行動計劃以及畜禽養殖業抗菌藥物減量化行動提供了科學支持。
10. 發現植物防衛免疫新機制。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周儉民團隊主導,揭示了多種模式識別受體介導的激活絲原蛋白激酶級聯反應、并使植物獲得抗病性的分子機制,對于尋找新的植物免疫防衛新途徑具有重要意義。(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楊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