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轉基因和傳統雜交是否“同根生”?
一直以來,有一種說法認為傳統雜交技術比轉基因技術安全。
2013年1月3日,在牛津農業會議上,馬克·林納斯發表了演講,為其反對轉基因傳播的做法道歉。在講到轉基因作物安全性時,他舉例:“我曾認為所謂的‘終極科技’會讓農民們每年保留良種的習慣變得毫無必要,但在很早以前雜交技術出現時,它也被認為可以做到這一點,事實是直到現在也從未‘得逞’。”
近日,記者就轉基因技術和傳統雜交技術的差異采訪了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林敏。
傳統雜交育種,指不同種群、不同基因型個體間進行雜交,并在其雜種后代中通過選擇而育成純合品種的方法。
“轉基因技術和傳統雜交技術本質上相同。比如上世紀50年代的小麥遺傳工程,傳統的育種學家把山羊草的抗葉銹病基因和野生小麥雜交,再用它的后代和栽培小麥雜交,成功把山羊草的抗葉銹病基因轉移到小麥里面,實現了跨物種的雜交、基因轉移。”林敏說。
此前,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副所長朱禎也表示,轉基因技術和傳統的水稻育種類似。他說,現在的水稻品種都是千百年來,通過雜交育種把外來的基因導入受體品種里,只是非轉基因通過有性生殖,轉基因通過體外轉移,本質上沒有大的區別。
林敏認為,轉基因技術和雜交技術的比較,過程更精確、更快速。比如,轉基因抗蟲棉的殺蟲蛋白基因來自于微生物,通過表達載體構件花粉管的載入轉移到了棉花中,使棉花獲得了常規育種不能獲得的抗蟲性狀。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副研究員黃叢林也認為轉基因技術跟常規的雜交技術原理差不多。常規雜交技術轉移的不是一個基因,而是很多基因,而轉基因是很準確地轉移某個基因,這就像裝米一樣,雜交是把一袋米裝到另外一個袋子里,而轉基因就像是從米袋里挑出一粒米,然后裝到另外的袋子里,是一種更準確細微的轉移。
“有人認為轉基因沒有傳統雜交安全,主要原因是科普不到位,認識有誤區,沒有認清轉基因的本質。”林敏說。
基因最初的概念是修道士孟德爾提出來的,是遺傳的物質基礎,是DNA或RNA分子上具有遺傳信息的特定核苷酸序列。DNA是控制性狀的基本遺傳單位,因此所有的物種都起源于同一個祖先,這是轉基因遺傳基礎,也是為什么細菌的基因轉移到動物的體內能夠發揮作用的原因。
實際上,轉基因的現象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比如,樹長了瘤,通常是由于土壤的根瘤農桿菌侵染到植物里,把細菌的基因轉移到植物上而造成。
林敏認為轉基因安全的關鍵在于選擇什么樣的性狀和基因,比如抗蟲的玉米,可以減少蟲害對玉米的侵害,減少玉米感染真菌的機會,讓玉米少受到真菌產生的毒素的污染,因此,轉基因玉米要比常規玉米更加安全。
除此之外,與常規育種相比,質疑者又認為轉基因違背了生態平衡的天道,令人感到恐懼。
“轉基因并非違背了生態平衡,在對轉基因的質疑中,有一種說法和200多年前質疑牛痘疫苗的說法驚人的相似。”林敏說。兩百多年前,天花作為一種傳染病,曾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命。英國人琴納發明了種牛痘法來預防天花,但在當時受到了強烈的反對。教會認為它違背了上帝的意愿,倫敦的上流社會甚至想象小孩種了牛痘,可能就要長牛角、牛鼻子。
“這和今天妖魔化轉基因說法非常相似,有人認為吃了轉基因食品就會長出動物的器官。”林敏說。經過實踐反復證明種牛痘疫苗預防天花是有效的,它受到了全世界的歡迎,缺乏根據的反對說法難以成立。
同樣,由于各國實施了規范管理和科學評價,從1996年轉基因作物首次實現商品化種植以來,16年間尚未發現有科學實證的轉基因食用和環境安全問題。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