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4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聯合中原中心舉辦的“小麥-冰草”遠緣雜交新品系(種)田間展示暨有效利用研討會在河南新鄉召開。中國工程院劉旭、康振生、孫其信院士等有關領導和專家出席會議。
期間,40余家科研院校、種業企業等育種單位代表觀摩了小麥-冰草遠緣雜交高產、穩產、強筋新品系(種)90個,其中包括2023年國審新品種“普冰03”和9個正在參加國家區域試驗的新品系,每個新品系(種)田間種植0.5畝,按照株型、穗型、加工品質等分為8大類型。它們有三個共同特點:一是與現在生產上推廣種植的品種間遺傳差異大于60%;二是新品系(種)有 20-40個姊妹系,以便盡可能解決國家區域試驗過程中檢測出的感病以及未來推廣區域的不同要求等問題;三是對每個新品系(種)均進行了重測序,基本明確了其所攜帶的冰草P基因組的遺傳成分。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今年展示的該系列種質材料經升級換代表現出豐富的多樣性,在多花多實特性的基礎上,株型緊湊、葉片直立,對當前莖基腐病、赤霉病等關鍵病害抗病性突出,且兼具優質強筋等特性。專家建議,該系列材料表現出應對異常氣候和關鍵病害的優異特性,應深度發掘和利用,并通過多區域展示、種質材料共享、開發分子標記、解析遺傳機理等加快該種質在育種生產中的有效利用,拓寬栽培小麥遺傳基礎,從而將種質資源原始創新成果進一步轉化為小麥種業發展的現實生產力。企業代表對小麥-冰草新品系的高產潛力、抗病性、抗倒伏和抗穗發芽逆境能力和強筋品質特性給予高度評價,對下一步的合作開發和推廣表達強烈意愿。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旭評價,“小麥-冰草”遠緣雜交新品系(種)的原創性強,破解了世界育種界的一個長期難題,目前在田間種植,我們看到,無論從高產性、抗病性還是品質上看,都非常突出,綜合性好,這樣育成的品種便于推廣,具有很大的生產潛力,可用性非常廣闊。
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司長劉莉華指出,多穗粒數、綠色抗病的小麥-冰草遠緣雜交小麥新種質的創制,為我國小麥育種創新提供了優異種質資源。她強調,2024年是種業振興由“三年打基礎”轉向“五年見成效”的關鍵一年,在如期完成了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基礎上,種質資源保護利用要緊盯“五年見成效、十年取得重大突破”的目標,通過在資源精準鑒定上加力加速、在資源挖掘創制上改良突破、在資源共享利用上創新機制,把資源優勢轉變為創新優勢、產業優勢,讓資源用得上、用得好,真正發揮作用。
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葉玉江充分肯定作科所研究團隊“小麥-冰草”科技創新工作的進展以及李立會研究員36年專注于原始創新、腳踏實地、甘于奉獻的科學家精神,他指出,一是要大力宣傳和發揚中國農科院科研人員“潛心科研、攻堅克難、造福人民”的冷板凳精神。二是要持續加強種子領域目標導向、產業需求導向的重大問題協同攻關,深入開展資源鑒定和種質創新研究。三是要加強科企合作,徹底解決新種質到新品種“最后一公里”問題,持續加快創新種質的釋放利用和成果轉化,為小麥穩產保供做貢獻。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所長周文彬表示,作科所歷來高度重視種質資源研究工作,在種質資源收集、保存、共享、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在種質資源鑒定和推進轉化應用方面仍需持續發力。希望在各單位的關注和支持下,加快以“小麥-冰草”創新種質為代表的種質資源有效利用,讓這個種業源頭上的原始創新繼續發揮它的潛力和生命力,切實成為當前我國小麥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的“新質生產力”。
據悉,本次會議展示的小麥-冰草高產、優質小麥新品種(系)是利用遠緣雜交技術將冰草野生種基因源創制和培育出來的種質材料,為破解我國小麥育種因為品種間雜交帶來的產量提升瓶頸難題提供了新種源,是我國小麥種業原始創新的集中體現,是當前我國小麥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的“新質生產力”。截至目前,“小麥-冰草”衍生系發放全國育種單位,培育出攜帶冰草外源目標基因新品種21個、參加國家和省級區試新品系39個,覆蓋全國小麥主產區。未來將建立小麥-冰草創新種質利用聯合體,大力提升利用效率,并加強創新種質中來自冰草P基因組高產、優質、多抗等重要基因的功能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