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農業科技取得的巨大成就,為“十二五”農業取得新發展、到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在當前不斷發展變化的國際國內形勢下,還面臨一系列重大挑戰。
一、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等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
糧食安全始終是關系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國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戰略問題。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耕地、水資源等農業資源相對緊缺,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已降至 1.4畝以下,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每年農業灌溉缺水約300億立方米。從今后的趨勢看,人口增長和經濟社會發展都對農產品供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資源約束越來越緊、水旱災害影響加大、種糧比較效益低下等諸多壓力下,要保持糧食自給率90%—95%左右,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達到10800億斤以上,肉、蛋、奶、果、菜等主要農產品基本滿足國內食用和加工需要,任務十分艱巨。因此,迫切需要大幅度提升農業科技的創新能力和水平,加快農業動植物新品種、優質高效種養技術和成果的轉化推廣,大幅度提高單位面積糧食產量,改善農產品品質,確保糧食等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
二、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發展現代農業
從世界農業發展的歷程,特別是發達國家農業現代化所走過的道路來看,農業科技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決定因素和主要推動力。當前,生物技術已成為引領未來農業的前沿領域,精準農業、設施農業、機械化、信息化等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趨勢,材料科學、環境科學等高新技術也將在農業上廣泛應用,農業發展將越來越依靠科技的貢獻。目前,我國已經進入加快改造傳統農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關鍵時期。但我國農業依然靠天吃飯,基礎設施依然薄弱,發展方式粗放、資源消耗過大、勞動者素質低下等問題也日益突出,對依靠科技提升農業素質的要求十分緊迫。因此,必須大力推進農業科技自主創新,不斷加快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生產經營信息化進程,不斷提升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水平,使我國農業逐步擺脫靠天、靠土地和水資源的傳統發展模式,盡快轉向靠現代裝備、現代科技和勞動者素質提高的增長軌道上來。
三、緩解生態環境壓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將是21世紀世界農業生產的主要模式,它的基本特征是把農業的發展、農業資源的開發利用與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保護有機結合起來。特別是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農業發展與農業資源良性循環的相關性更為突出。據統計,我國有40%的耕地處于不斷退化的狀態,30%左右的耕地不同程度地受水土流失的危害;全國草原退化面積達 10億畝,目前仍以每年2000多萬畝的速度在退化;旱澇災害、病蟲鼠害等自然災害頻發,給農業生產帶來巨大損失;全球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也日益突出,最近 100年我國平均地表氣溫上升了 1.1℃,高于0.74℃的全球平均升溫水平,極端性氣象災害顯著增加。因此,迫切需要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創新資源高效利用技術,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促進人口、資源、環境良性互動,有效緩解農業發展對農業資源的過度使用和對生態環境的損傷,確保我國農業及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四、應對全球化挑戰、提升農業國際競爭力
經濟全球化加劇了農業的國際競爭,而農業競爭歸根結底是各國間農業科技水平的競爭。近年來發達國家依靠其科技領先優勢,不斷降低農產品生產成本和銷售價格,國內市場面臨國外農產品進口競爭壓力空前加大。同時,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農業支持保護水平不斷提高,調控措施日趨強化、多樣和隱蔽,產品檢驗檢疫等技術性貿易壁壘逐漸加強,我國園藝、養殖等優勢農產品出口阻力日益加大。目前,外資企業、跨國公司等進入我國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經營市場,并購境內農產品企業的規模不斷加大。以跨國公司投資為主體的外資入侵對我國涉農產業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日益凸現。大豆壓榨業是最先受到外資入侵并損失慘重的行業,外資在國內建立大規模現代化大豆加工企業,進口大豆大量涌入國內市場,使國內企業大面積停產,豆農蒙受巨大損失。我國種業也正遭遇外資的大量滲透,跨國公司的進入擠壓了國內種子企業生存空間,同時又加緊在我國進行研發布局,對我國種質資源和種子產業安全構成了威脅。因此,應對農產品國際競爭,迫切需要加快農業科技進步,依靠科技降低農產品生產成本,改善農產品質量,打破技術性貿易壁壘;依靠科技增強農業產業核心競爭力,有效抵御國際市場的沖擊,保障產業安全和發展壯大。市場的沖擊,保障產業安全和發展壯大。(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