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的指導意見》,突出了鄉鎮在推進鄉村有效治理中的作用,并明確提出充分發揮鄉鎮服務農村和農民的作用,加強鄉鎮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加大鄉鎮基本公共服務投入,使鄉鎮成為為農服務的龍頭。此外,農業農村部、財政部近日批準了298個鎮(鄉)開展農業產業強鎮建設。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鄉鎮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的地位。
鄉鎮在推進鄉村振興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鄉鎮政府是國家意志的最終執行者,構成了國家政策運轉的末梢神經,負責各項政策的具體落實和實施,是推進鄉村振興的具體行政單元。
鄉鎮是實現鄉村產業振興的聚集地。鎮域產業是縣域經濟發展壯大的有機構成。首先,鄉鎮圍繞黨的方針、政策和上級部署,立足當地產業發展基礎和資源稟賦進行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在彌補薄弱環節、發展特色產業方面,鄉鎮是重要的操盤者。其次,鄉鎮在資源要素流動、三產融合、科技推廣方面更有優勢,在鄉鎮層面,產業更容易形成集聚效應,產業鏈的延伸也更長。最后,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鄉鎮起到了終端落實者的作用。
鄉鎮是實現鄉村人才振興的蓄水池。首先,作為農村基層事務的直接行政管理者和農民的服務者,鄉鎮政府能夠匯聚各類鄉賢,并能有組織、有聲勢地調動鄉賢投身鄉村振興的積極性、創造性。其次,暢通“人才進村”的渠道,引導企業家、專家學者、醫生教師、規劃師、建筑師、律師、技能人才等各類人才涌入農村,人盡其用,釋放人才活力,鄉鎮發揮著從城市引進來、輸送到農村去的關鍵作用;再者,以鄉鎮為人才發展平臺,引導培育符合當地發展需求的“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人才隊伍,讓引進人才落地生根,讓鄉土人才競相奔流。
鄉鎮是實現鄉村文化振興的動力源。一方面,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鄉鎮文化設施將逐漸成為基層農村群眾開展文化活動的主要場所。另一方面,多姿多彩的具有歷史、文化等價值的文化元素散落于鄉間,鄉鎮予以聚合弘揚,形成特色文化產業,建設特色鄉鎮文化生態。此外,鄉鎮可以有的放矢開展文化科普活動。鄉鎮既可以直接向農民普及國家農業方針、政策以及農業技術,同時也可以結合本鄉鎮的特點,開設特色文化娛樂活動,滿足農村居民的文化生活需求。
鄉鎮是實現生態振興的橋頭堡。一方面,作為人居環境整治的落實主體,鄉鎮可以根據地理、民俗、經濟水平和農民期盼,科學確定本鄉鎮整治目標,集中力量解決突出問題,將人居環境整治落實到村、到戶,使農村真正成為宜居、宜業之地。另一方面,作為生態修復的實施主體,鄉鎮在實施生態修復過程中能夠更好保護田園風光,保留獨特的鄉土味道和鄉村風貌。
鄉鎮是實現組織振興的領頭羊。一方面,鄉鎮是農村基層黨組織能力的提升引領者。作為農村基層黨組織的責任主體,鄉鎮黨委能夠直接參與農村基層黨組織統領力、號召力和支撐力的建設,對提升鄉村治理成效起到關鍵作用。另一方面,鄉鎮是鄉村法治、德治、自治“三治合一”的有效推動者。作為國家治理體系中的基層單位,鄉鎮政府能夠突破鄉村自身局限性,在把握大政方針和結合鄉村實際情況方面具有優勢,能夠有效推動實現“三治合一”的鄉村治理體系。
今年4月,黨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對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作了部署,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過渡緩沖帶”,鄉鎮將成為撬動鄉村振興的關鍵支點。應加強鄉鎮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能力建設,使鄉鎮成為帶動鄉村各方面發展的龍頭,切實把鄉鎮建成鄉村治理中心、農村服務中心和鄉村經濟中心,更好地為“三農”服務;進一步發揮鄉鎮引導、帶動、服務和監督等作用,帶領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各種主體更好地參與鄉村振興,打通鄉村振興的節點,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滿足農民群眾美好生活,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