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沈陽9月25日電(記者孫仁斌)中國農科院等單位的科學家們通過4年多的協同技術攻關,探索出玉米綠色增產增效新模式,將為解決中國玉米生產效率低、成本高、國際競爭力弱等難題提供解決方案。
近日,在糧食主產區遼寧省鐵嶺市召開的玉米綠色增產增效技術模式示范現場會上,科學家們向200多個農業合作社的負責人展示了這一最新科研成果。
新模式集成了玉米密植群體調控栽培、玉米減肥增效與免耕、全程機械化、病蟲害綠色防控、玉米-大豆減肥增效輪作、玉米籽粒收獲與烘干、秸稈綜合利用、生產信息化管理等8項關鍵技術。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黃長玲帶領他的團隊長期扎根基層,與遼寧省農科院、鐵嶺市農科院等單位的專家們聯合進行科技攻關。他說:“當前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一方面適當調減非優勢產區玉米種植面積,另一方面鞏固玉米優勢產區。這就需要用更加先進的科技作為支撐,讓玉米種植面積減少,產量不少。同時,還要用科技手段實現玉米增產增效的綠色化和可持續。”
新模式經過4年多的實踐,在遼寧省玉米主產區的鐵嶺市鐵嶺縣取實效效。鐵嶺縣種糧大戶趙玉國說,農業專家們在他的合作社應用的這些新技術,一方面實現了全程機械化,減少了用工量;另一方面,也減少了化肥農藥使用量,節約了成本。“現在畝產玉米能達到2000斤左右,比原來要增產300至400斤,機器收獲也節省了大量的人工。雖然現在玉米行情不好,但有了這些新技術,農民種糧食還是有賬可算!”
據了解,這一新模式將逐步向中國東北、內蒙等地的玉米主產區推廣,以提升中國玉米的國際競爭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