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由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國家鹽堿地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共同主辦的2024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會議在位于山東東營市的黃三角農高區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200余名鹽堿地技術創新領域專家學者、科研單位和企業代表齊聚一堂,共商鹽堿地綜合利用良策,共謀鹽堿地現代農業發展大計。
近年來,東營市以黃三角農高區為主陣地,依托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全力攻堅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經過近幾年的探索實踐,在鹽堿地種業創新、科技研發、示范推廣等方面成效顯著,初步蹚出了一條可復制可推廣的鹽堿地綜合利用新路子。目前,東營市正在聚力推進國家鹽堿地等耕地后備資源綜合利用試點,布局40個片區75個項目,開發耕地后備資源6.39萬畝,改造提升鹽堿耕地11.59萬畝。下一步,將與全國不同類型鹽堿地區和科研單位開展更為深入、更加緊密的協同創新,加力提速推進鹽堿地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努力創出特色、創出模式、創出品牌。
會上,舉行了山東省鹽堿地綜合利用科技示范工程啟動儀式,該示范工程的順利實施,將進一步推動鹽堿地科技領域優勢創新資源進一步向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集聚,強力支撐山東鹽堿地綜合利用在全國“走在前、挑大梁”。
會上,發布了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發展報告和鹽堿地特色產業(黃河口大米)發展報告。為公眾更加科學系統地認知鹽堿地,科學合理開發和利用鹽堿地,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和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組織編制了《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發展報告(2024)》,從科學技術的視角,系統介紹了我國鹽堿地基本情況,梳理總結了鹽堿地利用主要技術發展軌跡、重要科技進展成效以及技術發展趨勢與展望。《鹽堿地特色產業(黃河口大米)發展報告》由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農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山東省黃河三角洲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等單位組織撰寫。順境出產量,逆境出品質,“做好鹽堿地特色農業大文章”,重點要在“特色”二字上下功夫。報告指出,黃河口大米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登記保護,主要產地為山東省東營市,鹽堿地稻米的獨特優勢主要體現在稻米中鈣、鐵、鈉、鉀等礦物質含量以及總酚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總抗氧化能力等顯著高于非鹽堿地稻米,應充分利用鹽堿地的資源稟賦,做好品質,做強功能,做足特色,瞄準鹽堿地特色產業加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