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科院的科學家自主選育的小麥新品種“輪選987”創造了畝產715公斤的紀錄,是我國小麥育種技術的重大突破。這一新品種是利用矮敗小麥技術選育出來的,而矮敗小麥的選育過程卻歷經挫折。
雄性不育品種是小麥品種改良和大規模生產雜交品種的工具,是遺傳育種工作者重要的研究對象??墒?,在自然界尋找雄性完全不育的小麥難度堪比大海撈針。1972年5月的一天,山西省太谷縣郭家堡村農民技術員高忠麗在麥田中發現一株特殊小麥,它的雌蕊柱頭發達,雄蕊完全退化,開花時,穎殼張開角度大,柱頭外露。這就是后來被稱為“國寶”的“太谷核不育小麥”。
太谷核不育小麥的發現與鑒定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成立了全國的協作組,進行聯合攻關。當時還是河南農大研究生的劉秉華跟著老師鄧景揚一起,參與到這項科研工作中來,他的任務是把控制性狀的基因定位于染色體的某一位點上。經過2年研究,劉秉華用出人意料的簡捷方法,完成了這項復雜的工程。對這項成果學術界給予了高度評價。然而,這個成功只是階段性的。
育種是一項漫長的工程,搞一輪小麥雜交最少要花3年時間,而一輪是不夠的。時不我待,劉秉華等不及爭取到足夠的科研經費,就先干起來了。翻地、耕地、播麥種、澆水、施肥……天一亮他就到地里,一棵一棵地觀察做標記、授粉;然后,帶著記錄和標本回到實驗室,在顯微鏡下進行比對分析。
并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有收獲。劉秉華沒有灰心,他確信自己的研究方向是正確的,在第3輪,終于出現了一棵他們期待已久的矮稈不育株。劉秉華小心翼翼地給它授粉,又充滿期待地播撒種子,經過8個月的漫長等待,他終于看到了期望的結果,“矮敗小麥”誕生了。
矮敗小麥,就像新品種的“加工廠”和“孵化器”,從中可以持續不斷地選育出各具特色的小麥新品種。用這個新體系育種,解決了許多傳統育種方法難以解決的矛盾,比如高產與優質、矮稈與高產等,甚至提供了培育“超級小麥”的可能。(韓霽)
分享到
[經濟日報]矮敗小麥:新品種的“加工廠”
發布時間:2010-06-29
|來源: 《經濟日報》2010年6月23日|作者:admin
打印本頁
關閉本頁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