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要樹立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多途徑開發食物來源”。這是恰逢其時、意義深遠、安瀾大局的謀劃。大食物觀,反映了我國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能力提升的現實,為加快建設有中國特色的農業強國開辟了新的戰略路徑。
從“糧食”到“食物”再到“大食物觀”的轉變,既立足于新時期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也是與時俱進的理念創新。一方面,樹立大食物觀,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題中應有之義。要向森林要食物,向草原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設施農業要食物,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構建可持續、多元化的食物供給體系,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另一方面,樹立大食物觀,要從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出發,掌握人民群眾食物消費結構變化趨勢,在確保糧食供給的同時,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各類食物穩定安全供給,讓食物品類更加豐富、結構更加優化、品質更有保障,牢牢守住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幸福”。
我國有14多億人口,每天要消耗70萬噸糧食、10萬噸食用油、192萬噸蔬菜和23萬噸肉,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是“國之大者”。2022年我國糧食總產量為13730.6億斤,已連續8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續寫了用世界9%的耕地和6%的淡水養活世界近20%人口的奇跡。但也應該看到,在內部,今后我國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繼續穩產增產面臨的資源、環境、科技等方面的約束會越來越大,并且近年來,較高的生產成本、較高的食物損失與浪費率、不合理的居民飲食結構等因素導致我國糧食和部分重要農產品進口量呈持續增長態勢;在外部,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交匯之際,國際經貿摩擦頻發、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加速重構、地緣政治沖突與陣營對抗加劇和新冠疫情持續,導致全球農產品市場面臨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明顯增強,極大地增加了我國糧食安全面臨的外部風險和壓力,對我國食物供需平衡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
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嚴峻形勢,如何穩定安全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元化、健康化、個性化的食物消費需求?這需要在生產端、消費端、流通端和貿易端同時發力,推動大食物觀落地、落實、落細、落好,夯實農業強國建設基礎。
在生產端,要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抓住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從耕地資源向整個國土資源拓展,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宜果則果、宜菜則菜,依靠科技和改革的雙輪驅動,形成同市場需求相適應、同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持續增強“多元、營養、健康”食物的國內供給能力。
在消費端,要加強膳食營養與健康知識的宣傳和教育,強化全社會“大食物觀”共識,培養居民盡快形成科學健康、杜絕浪費的良好飲食習慣,優化膳食結構,平衡膳食營養攝入,推動居民飲食結構盡快由“吃得飽”“吃得好”向“吃得營養”“吃得健康”轉型。
在流通端,要以“大糧食”“大產業”“大市場”“大流通”為理念,以建設農產品全國統一大市場和大流通體系為抓手,從順應生產端和消費端的供需結構變化出發,全面發力打通食物供應鏈的各個環節,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確保多元化食物產得了、運得出、供得上、供得優。
在貿易端,要依靠制度型開放推進更高水平的農業對外開放,消除和防范國內國際農產品市場雙循環面臨的障礙和風險,推動“一帶一路”農業國際合作高質量發展,增強糧食和重要農產品全球供應鏈的韌性,加快構建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食物穩定安全供給大格局。
“食為政首,糧安天下”。牢固樹立大食物觀,提高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能力,是建設農業強國的安全底線和重要物質基礎,必須立足現實國情,做好頂層設計,加強資源要素有效配置,以推動盡快實現建設有中國特色的農業強國的宏偉目標。
(本文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與交流項目(項目編號:71961147001)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