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月19日舉行的中國農科院2021年工作會議上,中國農科院發布了該院2020年多項重大科技進展。中國農科院院長唐華俊表示,將繼續推行科研任務清單制,以卡脖子技術為重點,聚焦糧食安全與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等,強化科技資源統籌配置,盡快實現科技突破。
中國農科院院長唐華俊。中國農科院供圖
“藏糧于技”取得新突破
在2021年年度工作會議上,中國農科院發布了2020年該院十大科技進展,包括“選育出耐熱高產優質小麥新品種中麥895”“成功創制耐草甘膦除草劑轉基因大豆中黃6106”“破解重要蔬菜害蟲對殺蟲劑的抗性機制”“攻克優質雞蛋生產的營養調控關鍵技術”“構建中國高精度數字土壤”“揭示龍井茶樹品種基因組組裝和茶樹起源演化規律”“非洲豬瘟研究與疫苗研發取得重大進展”“抗球蟲新獸藥獲2項國家一類新獸藥證書”“典型地區農村廁所改造關鍵技術與模式取得重要突破”“整體去秸障高質機播技術有效破解秸稈禁燒難題”。
據介紹,在“十三五”期間,中國農科院在藏糧于技、卡脖子技術攻關等方面取得了新的發展和突破。中國農科院院長唐華俊介紹,“在支撐糧食安全方面,取得了多項技術突破,如中麥895,全國累計推廣4500萬畝,年最大推廣面積1062萬畝。再如,優質強筋小麥新品種中麥578,創造了黃淮海麥區高產紀錄,平均畝產達到841.5公斤。”
2019年至2020年,非洲豬瘟、草地貪夜蛾等病蟲害高發,這也成為近期農業科研的重點攻關對象,據介紹,目前非洲豬瘟疫苗研發已進入臨床三期,草地貪夜蛾高效精準監測預警技術也已發布。同時,中國農科院還研發了國內首款雞全基因組選育芯片,創制了抗球蟲新獸藥,實現農藥殘留手機拍照快速檢測技術等。
中國農科院還組織實施了油菜、馬鈴薯、生豬等14個產業高產高效技術集成示范區,據介紹,“示范區種植業平均增產28%,節水35%,節肥25%,節藥30%,畝均節本增效400元,示范區養殖業節本增效達30%。”
2020年是脫貧攻堅全面收官之年,在過去的脫貧攻堅中,中國農科院派出700多個專家團隊,1.2萬人次科技人員赴扶貧一線,輻射帶動9.7萬個貧困戶增收,為全國數十個貧困縣摘帽脫貧,提供了技術支撐。
將著力解決種子和耕地等問題
唐華俊介紹,面向“十四五”,作為農業科技的國家隊的中國農科院,將以“保供、銜接、禁漁、建設、要害、改革”為目標,把握農業發展主動權,引領支撐農業農村現代化,把支撐農業穩產保供作為首要任務。把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作為創新重點,為大力提升耕地質量,落實“藏糧于地”戰略,提供一體化解決方案。把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作為重大使命,進一步強化基礎前沿、關鍵技術、科研布局、人才隊伍等領域的工作。
據介紹,2021年,中國農科院將在核心技術攻關、科技成果轉化等多個方面加強工作。
在科技創新方面,2021年中國農科院將加大糧食等主要農產品核心關鍵技術攻關力度,重點突破糧食作物高產優質與自主可控、主要畜禽種源國產化與養殖健康化、主要經濟作物優質高產高效“卡脖子”技術。推動綠色技術集成與示范應用提檔升級,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強化農村環境治理技術攻關。
在適應國家戰略需求方面,中國農科院還將繼續推行科研任務清單制,以卡脖子技術為重點,聚焦糧食安全與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農產品優質化高值化品牌化、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重大動植物疫病防控、農業綠色發展、農業裝備國產化與智能化、農業生物技術、農業大數據與人工智能、農業基礎性長期性工作、鄉村振興與區域發展等,提出重點科研任務清單,加強學科團隊建設,強化科技資源統籌配置,盡快實現科技突破。
在完善成果轉化機制方面,加強成果轉化平臺建設,推進科企科產融合發展。以此加強科技成果轉化,破解科研和經濟兩張皮的難題。
此外,2021年,中國農科院還將繼續推進培養科研人才、提升科研平臺支撐能力、深化院所改革等工作,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