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舉行“科技創新引領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介紹“十三五”時期我國主糧種業基本情況、“十三五”時期中國農業科學院在主糧育種領域的科學進展以及“十四五”時期中國農科院科學院在科技支撐種業翻身仗的部署情況。
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萬建民
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萬建民表示,“十三五”時期,我國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在96%以上,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超過95%,其中,水稻、小麥兩大口糧作物品種已實現完全自給;良種對糧食增產貢獻率已超過45%,作物單產顯著提升,糧食總產連續5年超過6.5億噸,糧食作物滿足基本自給。其中,我國水稻和小麥等口糧作物生產保持穩定,基本實現供需平衡;玉米生產發展迅速,總產保持快速增長勢頭;我國實施了“大豆振興計劃”,大豆生產得到恢復性增長;雜糧作物有升有降,總體保持穩定。
萬建民介紹,“十三五”時期中國農業科學院在主糧育種領域的科技進展方面,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基礎進一步穩固,建成完善了國家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體系。保存總量超過52萬份,位居世界第二,設計保存容量150萬份的新國家作物種質庫土建工程已完工,預計2021年投入運行。種質資源鑒定評價逐漸深入和廣泛,組織開展了水稻、小麥、玉米、大豆等主要農作物3萬余份種質的精準鑒定。
“作物重大新品種不斷涌現,引領著我國主糧育種方向,支撐著國家糧食安全。”萬建民進一步表示,“十三五”時期,優質小麥“中麥578”畝產達到了841.5公斤,高產抗病早秈稻品種“中嘉早17”年推廣達800萬畝,“中單808”連續多年成為西南地區主栽玉米品種,“中黃13”成為近30年來唯一推廣面積超億畝的大豆品種。
發布會現場
據了解,中國農業科學院還選育出了中谷系列谷子、中綠系列綠豆、中紅系列紅小豆等雜糧新品種,其中“中谷2”米質達到國家一級米標準,成為山東“龍山小米”、新疆“疏勒小米”等品牌小米的主開發品種。
萬建民強調,“十四五”期間中國農業科學院將在種質資源、基礎研究、核心技術、重大產品等方面重點開展工作:
一、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推進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加快建成現代化、自動化、智能化的新國家作物種質庫,以小麥、水稻、玉米、大豆等主要農作物為對象,重點攻克并建設高通量、規模化表型及基因型鑒定平臺,發掘攜帶優異基因資源種質材料。
二、加強生物育種基礎研究。針對生物育種原創性成果不足,重大基因缺乏等瓶頸問題,以農作物遺傳基礎科學問題闡析為主線,重點突破優異種質形成與演化規律、重要性狀協同調控機理、代謝調控網絡與合成機制,構筑農作物精準設計育種的遺傳理論體系,支撐保障國家種業安全。
三、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以種業關鍵技術原始創新為目標,重點研發不依賴受體基因型的高效遺傳轉化體系、新一代雜種優勢利用技術、新型高效精準基因組編輯技術、組合誘變技術、新型育種芯片和基因高效分型技術、預測精度大幅度提高的全基因組選擇技術等育種關鍵技術。
四、加強作物重大新品種培育。重點培育優質綠色超級稻、優質功能水稻、優質節水小麥、抗赤霉病小麥、耐旱宜機收玉米、抗蟲耐除草劑玉米、優質蛋白玉米、高產高蛋白大豆、耐除草劑大豆等重大新品種。
五、加快推進科技條件平臺建設和布局。加大對國家作物種質庫、農作物基因資源與基因改良國家重大科學工程、作物分子育種國家工程實驗室等科研平臺的支持力度。推進國家種業創新實驗室、南繁研究院國家作物表型研究設施等國家級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
六、加強生物育種產品研發,推動生物育種產業化。加大對自主知識產權生物育種核心技術和產品的研發,加強對生物育種相關技術的科普宣傳力度,助推我國生物育種產業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