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嚴重影響了扶貧產業食用菌的銷售和生產,成為脫貧攻堅的嚴峻挑戰。
張金霞(左一)深入安康市食用菌企業開展技術指導 中國農科院供圖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張金霞帶著她心愛的蘑菇,扶貧攻堅33年。疫情期間,她和團隊每天都保持著與貧困戶的聯系,了解生產和銷售情況,開展技術指導,疏通銷售渠道,為全國食用菌不誤農時、安全生產提供重要的技術保障。
不僅僅是一個張金霞,在近日舉行的中國農業科學院脫貧攻堅與成果轉化工作會上,中國農科院(以下簡稱農科院)院長唐華俊介紹,該院“集成運用八種幫扶方式,精心打造四種幫扶模式,強力支撐五大主導產業,為現有標準下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摘帽貢獻了農科力量”。
集成運用幫扶方式
我國是世界馬鈴薯第一種植大國,60%以上的種植區分布在貧困區域。從1997年開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金黎平就帶領團隊配合國務院扶貧辦,在貴州省開展馬鈴薯產業扶貧工作,開辟了科技扶貧和產業扶貧相結合的新路子,讓馬鈴薯實實在在成為了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金蛋蛋”。
她從貧困地區對品種資源和科研人才的迫切需求入手,在連片貧困區寧夏固原市原州區、湖北恩施和內蒙古烏蘭察布市等地建立研發示范基地和專家工作站,率領團隊常年奔波在烏蒙山區、六盤山區和燕山太行山區等馬鈴薯主產縣,為貧困區開展科研和農技人員技術培訓。
金黎平在田間考察 中國農科院供圖
金黎平多次參加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和地方政府等組織的各類科技咨詢和服務活動,每年新品種新技術試驗展示3000多畝;先后培養510余名農技人員,為畢節地區培養了第一個馬鈴薯博士,為壩上地區培訓科技人員320余名,為寧夏、內蒙古、青海、新疆、西藏培訓了多名“西部之光”訪問學者和農技人員。
位于陜西省南部的寧陜縣是“南水北調”的重要水源地和國家生態建設示范區。該區域內有大量優質蜜源植物,是中蜂的天然棲息地,載蜂量至少10萬箱,年產優質蜂蜜至少1000噸,產值可超過1億元。
養蜂承載著當地百姓的脫貧致富夢想,全縣有2160余戶農戶從事中蜂養殖。蜜蜂所專家團隊深入寧陜調研,并委派研究員李建科作為對口幫扶責任專家。
李建科發現,當地主要靠傳統觀念養蜂,飼養技術不過關,蜂病防治難。他帶著先進的養蜂理念和養蜂技術,在8個月時間內先后6次深入寧陜開展科學養蜂技術、蜂病防控、蜂種選育和產品加工等環節技術指導,開展現場培訓,向貧困地區群眾培訓便于管理的活框取蜜養蜂方式,有效解決了中蜂的現代化飼養技術問題、疾病防控問題。
有了科學養蜂的保駕護航,短短幾年,寧陜全縣中蜂數量由不足4000箱發展到1.8萬箱,蜂蜜產量126噸,實現銷售收入超過1000萬元,產業初具規模。
轉化科技成果、組織技能培訓、實施科技項目、扶持經營主體、加強產銷對接、開展駐村幫扶、積極捐款捐物、培育人才隊伍,農科院在扶貧攻堅中靈活運用八種幫扶方式。
唐華俊介紹了一組數字。十八大以來,中國農科院為貧困地區開展規劃咨詢3100余次,現場指導農業生產2.2萬次,建設示范基地1100個,推廣新品種新產品新技術2000余項,培訓各類基層技術人員和農牧民60余萬人次,在貧困地區實施各類項目近600個,幫扶生產經營主體5000多個,輻射帶動9.7萬個貧困戶增收,幫助銷售農產品1.83億元,累計派出180多名專家長期駐村幫扶,捐贈種子、肥料、農藥等生產資料200余噸,臨床獸醫用品3萬余套,培養“西部之光”訪問學者154名,西藏、新疆特培學生28名。
精心打造幫扶模式
從“田間課堂”傳授技術幫扶農民的“樺川模式”,到為農民供良種、送技術的“臨潭模式”,再到農科院多所聯動造就的“阜平模式”,以及發展富硒產業的“安康模式”……農科院科技扶貧行動遍布全國各地。
唐華俊說,四種幫扶模式帶動貧困地區林果、蜂蜜、香菇、蔬菜、富硒茶、肉鴿等特色產業發展,涌現出了“林果”縣長等一批科技扶貧先進典型。
玉米是樺川縣種植面積最大的旱田作物。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少昆帶領團隊調研發現,玉米生產存在品種老化、肥料配比欠佳、種植密度偏低等多個問題。
但是農民對專家們的到來似乎并不買賬?!凹夹g管不管用,農民說了算?!崩钌倮ьI團隊在玉米試驗基地設計了不同品種、不同密度、不同肥量的10組地塊,并將種植過程中產生的詳細數據及時通過村委會展示公布。一年下來,玉米栽培技術試驗結果讓新勝村種植大戶打心眼里服了。
依托技術示范基地,項目團隊在春季播種、夏季田管、秋季收獲等重要時節組織田間技術培訓,因地因苗講解田間管理技術,讓農民一看就懂,一聽就明,一學就會,一用就靈。
通過“專家講給能人聽,能人種給農民看”,進一步輻射帶動了周邊農戶和農業科技人員掌握綠色生產技術。
兩年來,共派出專家200余人次,與當地農技人員和種植大戶一起,進行技術培訓70余次,培訓農民和農技人員2萬余人次。
田間課堂給農民傳授新技術 中國農科院供圖
2019年9月,農民在田間地頭自發拉起了“中國農科院科技扶貧樺川縣玉米高產優質栽培技術田間課堂”的橫幅。
在樺川,中國農科院建立了核心基地1100畝,示范區面積1.5萬畝,實現作物平均增產10%~15%,節本增效大約5000萬元,組織開展技術培訓與觀摩活動40多次,累計2萬多人參加。2019年5月,樺川縣正式宣布脫貧摘帽。
而甘肅省臨潭縣地處甘南藏族自治州高寒山區溝壑地帶,高寒干旱、山地多川地少,是“三區三州”國家級深度貧困縣。2020年2月28日,臨潭縣正式脫貧摘帽。這意味著農科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8年來科技支撐臨潭縣脫貧攻堅取得了實效。
陳化琦(左二)在貧困戶摸底調查 中國農科院供圖
在農科院黨組的領導和大力支持下,中國農業科學院臨潭縣科技支撐脫貧攻堅鄉村振興聯絡組和專家團成立了,實行蘭州牧藥所與臨潭縣委縣政府牽頭的“雙組長”負責制,科研院所與地方政府合力確保幫扶工作長期順利開展。
農科院獨創的“3+N”科技扶貧體系,由一個院領導、一個院機關部門、一個研究所,加上多個產業指導專家組組成。在農科院黨組書記張合成的帶領下,在人事局組織下,由蘭州牧藥所牽頭,聯合蜜蜂所、蘭州獸醫所、飼料所和甘肅省農業科學院等單位的14個科研創新團隊組成“聯合艦隊”,通過“派專家、送技術、出主意、做示范”等科技幫扶活動,推動領導干部和科研人員深入農村,發揮農業科研國家隊作用,助力臨潭縣特色產業發展。
在河北省阜平縣,農科院鄭州果樹研究所果樹專家劉濟偉被人們稱為“林果縣長”。2014年,他到阜平縣掛職任副縣長,負責農業、林業和扶貧產業林果業等工作。
劉濟偉深覺責任重大,堅持把“掛職”當“任職”,把“異地”當“故鄉”,全身心投入到阜平脫貧致富建小康的事業中,把自己專長與阜平實際有機結合,積極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晚熟桃、蘋果、葡萄等優質、高效水果種植,蹚出了一條產業扶貧的新路。
為了讓阜平人民吃到當地自己種植的新鮮綠色蔬菜,由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牽頭,在當地重點開展小型節能溫室建設,示范推廣設施蔬菜生產技術等。
為了解決阜平縣畜禽養殖的糞污處理工作,農科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牽頭對養殖方式進行了改革,確定了構建農業循環產業鏈為目標,以原位發酵床生態養豬技術、生豬和肉牛異位發酵床養殖污染控制技術、養殖墊料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為主的科技扶貧技術。
阜平農業的蓬勃發展得到國務院扶貧辦和省市主要領導的充分認可,國家、省、市先后在阜平召開產業扶貧現場會。顆顆飽滿的水果成了致富的“金蛋蛋”,人們的生活越過越好。
安康位于陜西省最南端,是全國最大的天然富硒區,全國富硒茶、絞股藍之鄉和優質烤煙、魔芋、蠶桑生產基地。
但是安康屬秦巴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有22.6萬戶88萬人居住在自然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基礎設施落后的中高山區,產業基礎薄弱。
農科院多名主管院領導、專家多次到安康實地調研,為生態富硒農業會診把脈,幫助安康編制了《安康市國家級特色(富硒)高效農業發展院地合作示范區總體規劃》,為安康生態富硒產業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
農科院副院長王漢中介紹,按照規劃建設目標,新建富硒農產品基地87.3萬畝,孵化富硒企業46家,培育富硒品牌產品34個,直接經濟效益26.1億元。
院地合作開展以來,先后20余位首席專家帶領團隊多次到安康進行手把手培訓和幫扶,研發富硒新產品23個,轉化科研成果10余項。
“陜茶1號”是陜西省茶樹主推品種,也是中國農科院與安康市委市政府進行院地合作的成功范例。經過5年院地合作共建,在農科院指導和幫助下,一些高端富硒農產品走出安康,帶動了安康富硒產業的快速發展,成為牽引安康乃至輻射帶動整個秦巴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金飯碗”。
強力支撐主導產業
湖北省恩施市田鳳坪村是全市19個深度貧困村之一,共有建檔立卡貧困322戶1018人。自2015年,農科院油料研究所在這里開展駐村幫扶以來,四批精準扶貧工作隊員始終堅持以產業發展為主線,以多維度科技扶貧為途徑,為產業興旺和鄉村振興奠定了良好基礎。
油菜是田鳳坪村常年種植的冬季作物之一,但存在良種使用率低、種植技術落后、種植規模小、效益差等問題。
田鳳坪村油菜花海 中國農科院供圖
經過四年探索積累,工作隊依托油料所科技資源的技術保障、合作社負責種子生產的制度保障和公司訂單收購的效益保障,實現了“統一免費提供優質種子、統一技術指導種植、統一繁種質量標準、統一加價訂單回收、統一油菜花海打造”,帶動油菜種植水平和產量大幅提升。
2018-2019年,收購良種7萬余斤,為種植戶帶來經濟收入20多萬元,惠及貧困農戶100余戶;良種使用率達80%以上,播種面積增加35%以上,輻射周邊村鎮。
在良種繁育基礎上,工作隊探索油菜“花用”功能,嘗試將田鳳坪村“油菜花?!贝蛟斐晌肌靶℃脑础?;通過“油菜花?!钡膬炠|蜜源,進一步發展中蜂養殖,讓特色蜂蜜成為脫貧致富新產業;油料所首個硒高效菜用雜交種“硒滋圓1號”發布后,工作隊及時引入種植,讓富硒菜薹成為鄉村旅游另一張“名片”;利用油料所7D加工工藝打造的高山富硒菜籽油,為油菜“油用”功能打開新的大門……一片花海“開出”了五個產業。
唐華俊介紹,農科院借助科技力量,強力支撐5個主導產業,為扶貧攻堅工作奠定了堅實的產業基礎。
例如,蔬菜產業在河北、西藏、新疆等多個國家級貧困縣,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點20余個,推廣高效高產技術45項,輻射推廣2萬余畝。農科院專家助力湖南龍山縣百合產業成為支柱產業,目前年總產值達9.8億元。
在林果產業方面,農科院面向全國貧困地區累計推廣蘋果、葡萄、甜瓜等瓜果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190多個,應用面積達30萬畝。
在牦牛產業方面,蘭州牧藥所培育出了“大通牦牛”和“阿什旦牦牛”,在青藏高原的牦牛產區覆蓋率達75%以上,其中在甘南藏族自治州推廣應用,新增總產值2.1億多元。
在家禽產業方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聯合內蒙古自治區寧城縣相關企業,生產商品肉鴨超過4.8億只,新增經濟效益2.2億多元,累計帶動3萬多貧困戶發展。
在茶葉產業方面,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在武陵、烏蒙、秦巴等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持續開展科技幫扶,使湖北省鶴峰縣成為“中國有機茶第一縣”,2019年全縣14萬茶農人均茶葉收入8571元,為鶴峰縣產業扶貧做出重要貢獻。
“扎實開展了科技助力脫貧攻堅工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做出了積極貢獻?!碧迫A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