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收獲籽?,F場。 李少昆供圖
增密種植是國內外玉米實現高產高效的重要途徑,然而密度增加以后,植株生長不整齊、倒伏、早衰等問題接踵而至,成為生產中必須要解決的難題和玉米科學家一直探索的領域。
經過十多年不懈探索,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物栽培與生理創新團隊首席專家李少昆研究員帶領的創新團隊,集成創新了玉米密植高產全程機械化綠色生產技術體系。該項技術于2013年~2016年連續多年被農業部遴選為全國玉米主推技術,并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以及甘肅、陜西、寧夏、內蒙古、黑龍江等省區開展了多年試驗示范,成效顯著。
近日,記者在新疆玉米密植高產全程機械化綠色生產示范田現場觀摩了農業部玉米專家指導組、全國玉米栽培學組組織專家對玉米進行的實測驗收,結果顯示,71團面積1100畝的1103號地塊籽粒機械實收的平均產量為1229.8 公斤/畝;奇臺總場示范田最高的1.5畝單產達到1517.11公斤,刷新了全國玉米小面積和大面積高產紀錄。
高密、高產、高效
李少昆介紹,研究團隊對于玉米高產的追求發端于本世紀初對美國玉米的考察:2002年美國玉米最高畝產就已經達到1850公斤,中國玉米的最高產量潛力在哪里,如何才能實現呢?
當前,美國玉米大田種植密度平均每畝為5500株,而我國西北玉米區、黃淮海夏玉米區、北方春玉米區和西南玉米區玉米收獲株數相應為4513、4127、3940和3200株,與美國玉米種植密度存在較大差距,增密增產增效空間較大。
李少昆帶領團隊成員,在增密道路上開始了無盡的探索。
玉米為什么能夠增加密度?“這主要是品種的貢獻。從60年前的品種到現在的品種,明顯看到株型的變化,品種的進步是我們現在能夠增加密度的重要原因?!崩钌倮ピ诮邮堋吨袊茖W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一直以來,研究團隊都在篩選符合高產特征的品種:耐密、抗倒、抗病、適合機械收獲、后期脫水快。十余年來,諸如登海618、M751、KWS3564、KWS9384等品種先后被推薦為當地的主栽品種。隨著品種的不斷更新,同樣的密度,空稈率則大大下降,收獲指數明顯增高,對產量的貢獻非常大。
在示范田里,記者看到了現場長勢喜人的玉米品種,群體大、整齊度高,而且這些玉米植株都有一個共同特征,就是莖稈堅韌、植株收斂。李少昆介紹,這樣的植株形態才能耐密植,抗倒性也強,風一刮,隨便搖擺都不會倒。
研究團隊發現,高產條件下玉米群體整齊度與產量密切相關,但密度上去后容易出現空稈和小穗。研究團隊經過多年嘗試,用玉米播后滴水出苗的技術解決了這個問題。
李少昆表示,有滴灌條件的地塊采取播后1~2天滴水出苗、夏玉米區采用澆蒙頭水或坐水種方式,可大幅度地提高玉米的保苗率和群體整齊度。
對于增密后如何防倒,李少昆介紹,在更高密度下篩選抗倒品種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措施,在西北,他們一般采用每畝8000~9000株的高密度,進行品種篩選;其次,灌溉春玉米區生育期間頭水適當晚澆,有利于玉米蹲苗扎根抗倒;此外,在6~8展葉時噴灑玉米生長調節劑,也可以有效控制玉米基部節間長度。
此外,他們還通過集成水肥一體化和病蟲害綜合防控等技術,解決玉米早衰的問題,通過秸稈還田、培肥地力和病蟲害綠色防控實現了玉米的綠色生產,為高密高產高品質的玉米生產提供技術保障。通過這些關鍵技術的運用,我們眼前的玉米種植密度已經達到7000株左右。真正實現了高密高產高效的“三高”效應。
全程機械化省時省力不費心
隨著玉米大規模種植,機械化已經成為必然趨勢。
相較于傳統收獲玉米的方法,機械化讓一切變得簡單輕松,根據種植行距及作業質量要求選擇合適的收獲機械。一臺玉米收獲機開過去,從玉米收割到籽粒收獲僅一步完成。籽粒機械直收可在生理成熟(籽粒乳線完全消失)后2~4周進行收獲作業,籽粒水分含量應為28%以下,一次完成摘穗、剝皮、脫粒,同時進行莖稈處理(切段青貯或粉碎還田)等多項作業。
然后,用不同的專業機器將玉米秸稈壓碎在地里,再用翻轉犁翻地,把壓碎的秸稈翻到地底下,深度30~40厘米,經過一個冬天就可以腐爛,讓秸稈充分還田,從而提高土地的有機質和肥力。記者隨便在示范田里抓起一把土都可以看到土質非常肥沃。而這為玉米高產高效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溫床”。
“采用機械精量播種也是實現密植的重要因素。單粒點播種子發芽率應高于96%。通過足墑、適期播種等,保證苗齊、苗勻、苗全、苗壯,提高群體整齊度。”李少昆說。
此外,籽粒機械烘干技術則大大縮短玉米烘干時間,降低玉米霉變的風險,保證籽粒衛生干凈。
全程機械化真正實現了玉米從田間到裝袋收儲都“不沾地”,省時省力省成本。當天,示范田里擺放著從土壤耕作、精密播種、田間管理、機械收獲、秸稈還田的玉米機械生產的各種機具,為全程機械化生產提供了最好的注腳。
專家表示,玉米密植高產全程機械化綠色生產技術體系以耐密品種、合理密植、群體質量調控為核心,配套精量點播、滴水出苗、機械施肥、綠色防控、秸稈還田、機械收獲、烘干收儲等關鍵技術。在玉米生產面臨的價格“天花板”和成本“地板”的雙重擠壓下,通過技術進步,實現綠色、可持續和增產增效的協同,是我國現代玉米生產未來發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