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即將全面進入營養健康新時代的大背景下,馬鈴薯主食加工業又傳來佳訊: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主持完成的“馬鈴薯中式主食加工關鍵技術創新與產業化”成果,日前通過了中國農學會組織的科技成果評價,標志著我國馬鈴薯中式主食加工關鍵技術創新與產業化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其整體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在“十三五”時期,馬鈴薯主食加工業已成為重要的民生產業,對于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保障食物營養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技術裝備與產品開發系列成果達國際水準
“馬鈴薯中式主食加工關鍵技術創新與產業化”成果第一完成人、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所長戴小楓在其“馬鈴薯主食加工關鍵技術研發與應用”報告中,就馬鈴薯主食的立項背景,發明重點及主要技術內容,技術經濟指標及先進性對比,相關知識產權及第三方評價,推廣應用、社會經濟效益及行業推動作用做了全面介紹。
以北京工商大學校長孫寶國院士為組長,中國農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方智遠院士、遼寧大連工業大學教授朱蓓薇院士為副組長的評價專家組,一致認為該成果圍繞馬鈴薯主食產品與加工專用原料評價、加工關鍵技術、核心裝備與生產線、重大產品創制與應用等系統研究,馬鈴薯中式主食加工技術裝備與產品開發方面整體技術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馬鈴薯中式主食加工關鍵技術創新與產業化”成果,針對我國馬鈴薯主食加工專用原料、關鍵技術和加工專用裝備、產品評價方法和技術缺乏等問題,研究創建了馬鈴薯主食加工原料和產品的評價篩選方法,發明了馬鈴薯主食產品的營養當量模型和馬鈴薯主食產品的鑒偽方法,填補了中式馬鈴薯主食加工原料和產品的評價方法和標準化技術缺失的空白。創建了馬鈴薯面條熟化強筋與強壓成型技術、馬鈴薯饅頭降粘成型一次發酵技術、擠壓產品混煉降本提質技術。突破馬鈴薯中式主食加工粘度大、成型難、發酵難等技術瓶頸,為馬鈴薯中式主食產品創制奠定了基礎。
據了解,除了上述成果外,還獲得國家授權發明專利26件,制定農業行業標準1項、企業標準3項,出版科普圖書一部(8冊),創制了專用裝備10臺套,創建了22條示范生產線。近3年來,其產品在9省7市百余家企業生產,產品生產總量18.9萬噸,累計銷售額45.4億元。部分成果2015年被農業部評為農產品加工業十大科技創新推廣成果,推薦全國推廣應用。
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所肩負著解決全國農產品加工業發展中基礎性、方向性、全局性、關鍵性重大科技專項的重要使命以及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高技術發展、關鍵技術研究和重大產品開發任務,作為國家戰略的馬鈴薯主食開發自然落在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所的肩上。
近年來,農產品加工所充分發揮國家隊領頭羊、排頭兵的作用,在世界上率先實現了馬鈴薯中式主食加工技術、產品、裝備、工藝、專用品種篩選,原料生產、標準制定、檢驗檢測方法、示范推廣和企業培育的整體突破。創制的馬鈴薯主食加工系列技術、產品推向市場后得到企業和消費者的一致好評,先后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有關部委和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該成果在全國百余家重點企業示范應用,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使馬鈴薯主食化產業開發在全國呈現出星火燎原之勢。
攻破技術難關自主創新成果豐碩
營養專家表示,馬鈴薯蔬糧兼用、營養豐富,一直是歐美國家居民的主食,它比谷物具有更多維生素和礦物質。蔬糧兼用馬鈴薯的營養當量最高。
目前,我國馬鈴薯栽培面積及總產量均居世界首位,但消費仍以鮮食菜用為主,加工轉化率僅為10%左右,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產品形式單一,營養健康的馬鈴薯還沒有成為我國居民的主食。
習近平總書記對馬鈴薯主食化工作做出重要批示,要通過主食化開發,培養大眾消費馬鈴薯的習慣。
業內人士表示,馬鈴薯主食化是培育健康消費理念、打造健康中國主食文化的有益探索。戴小楓在介紹立項背景時介紹,要研究開發出適合國人消費習慣與口味偏好的馬鈴薯主食,實現由副食向主食、原料消費向成品消費、溫飽消費向營養健康消費轉變,這是前所未有的挑戰。此前我國在馬鈴薯主食化方面尚無可參考的技術評價方法,無可利用的核心關鍵技術,無可利用的專用設備,無可消費的馬鈴薯主食產品。
經過各種技術攻關,馬鈴薯主要技術內容創新成果之一是創建了馬鈴薯主食加工原料和產品的評價方法,發明了馬鈴薯主食產品的營養當量模型和馬鈴薯主食產品的鑒偽方法,突破了我國馬鈴薯主食加工產品、原料評價方法和標準化技術瓶頸。
基于中式主食的營養與品質要求,系統分析了70余個主栽馬鈴薯品種的淀粉、蛋白質、粗纖維、氨基酸等主要組分含量,揭示了馬鈴薯中式主食加工特性與馬鈴薯原料理化特性的相關性,構建了基于淀粉、蛋白質、粗纖維和色澤等主成分因子的馬鈴薯原料評價方法;創建了馬鈴薯主食加工品種“三高一低一白”的篩選指標,為馬鈴薯中式主食產品和加工專用品種選育提供了理論依據。同時,創建的馬鈴薯主食營養當量評價方法,最優占比閾限。馬鈴薯主食營養當量評價方法和最優占比閾限等各種創新,具有國際水平。
另一項創新成果得到評委專家的肯定,即發明與馬鈴薯主食加工工藝單元匹配的關鍵部件及專用核心裝備,創建馬鈴薯主食加工系列生產線,實現馬鈴薯主食工業化、自動化、規模化生產。創制了以馬鈴薯全粉、生粉、原薯、薯泥為原料的馬鈴薯面條類、饅頭類等地方特色五大類200多個品種的馬鈴薯主食新產品。實現了馬鈴薯主食產品從無到有、一代馬鈴薯全粉主食產品、二代馬鈴薯生粉主食產品、三代馬鈴薯原薯和薯泥主食產品的降本提效。
社會經濟效益初顯有效延長馬鈴薯產業鏈
馬鈴薯主食經過幾年的技術攻關和大力推廣,其社會經濟效益已開始顯現。近3年來,該項目創新成果在北京、河北、內蒙古、黑龍江、上海、浙江等9省7市50余家企業示范應用,取得了顯著成效。
3年間,馬鈴薯主食產品生產總量18.9萬噸,累計銷售額45.4億元,已為社會創造新增經濟效益8.9億元。新增馬鈴薯種植面積200萬畝,平均每畝效益增加300元;新增馬鈴薯主食加工產業就業崗位6000多個;開展馬鈴薯主食展示品鑒、進社區、進學?;顒?0余次,提高了消費者對馬鈴薯主食的認知度。
此外,在行業推動方面的成效也有目共睹。創制出的五大類200余種符合我國居民飲食消費習慣的中式馬鈴薯主食產品,滿足了我國居民對營養健康主食的消費需求,引領了第三次膳食革命。實現了馬鈴薯產業由原料生產向加工產品生產產業重大轉變,培育了一批競爭力強的加工企業,有效延長了馬鈴薯產業鏈,打造財富薯價值鏈,成為提高農業供給能力、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和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有力抓手。
分享到
院網信息發布與管理
最新動態
- [工人日報]我國科學家破譯油菜害蟲西北斑芫菁染色體水平基因組2025-04-25
- [新京報]177.65公斤 新品種刷新我國三熟制模式下油菜單產紀錄2025-04-25
- 奶牛瘤胃微生物優勢脲酶結構與綠色脲酶抑制劑2025-04-25
- 蛋白乙酰化修飾調控大口黑鱸肝臟炎癥和纖維化進程2025-04-25
- 陸地棉與海島棉葉片細胞類型的保守與分歧2025-04-25
- 能調控水稻粒重的新基因“鯤鵬”2025-04-25
- 楊振海走進樹人講堂 為研究生作專題講座2025-04-25
- 納米尺度“破譯”鎘與吸附材料間的相互作用2025-04-25
- 核酸標準物質新進展2025-04-25
- 抗病毒基因的敲除可提高植物病毒載體介導的蛋白表達2025-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