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解決好種子和耕地問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打一場種業翻身仗”。一時間,關于我國畜禽種業的各種言論風起云涌?!叭獾澳獭钡姆N源有沒有掌握在自己手中?科學家們將如何發展良種生產?2021年1月27日,中國農科院召開新聞發布會,會上詳細介紹了“肉蛋奶”的育種保種和推廣情況。
主要畜禽核心種源自給率超過75%,多個品種打破國外壟斷
良種作為畜牧業的源頭,決定了產業鏈的質量和效率,是我國現代畜牧業建設中的關鍵環節。目前,我國畜禽種業自主創新水平和種源保障能力持續提升,主要畜禽核心種源自給率超過75%。主要表現在:
一是畜禽遺傳資源保護能力逐步增強,形成較為完善的畜禽遺傳資源保護體系,建成了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種場、保護區、基因庫199個,省級場、區、庫458個,保護能力位居世界前列。二是自主創新水平大幅提升,培育出100多個畜禽新品種(配套系),黃羽肉雞全部是自主培育品種,京紅、京粉系列蛋雞配套系打破了國外公司的種源壟斷,中畜草原白羽肉鴨、中新白羽肉鴨配套系填補了我國瘦肉型白羽肉鴨原種的空白。三是商業化育種體系初步建立,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商業化育種體系逐步建立,一批集種畜禽選育生產、商品畜禽養殖、飼料生產、屠宰加工為一體的全產業鏈龍頭企業逐步發展壯大。
“由于部分發達國家發展現代畜禽養殖時間早,已經形成了優質的品種群體、積累了豐富的基礎數據、形成了完善的推廣體系,而我國發展現代畜禽養殖只有短短數十年,在育種效率上確實存在較大差距?!敝袊r科院副院長劉現武說,“因此,為了趕超世界先進,從國外引進種源必不可少。但是,說我國畜禽品種種源全部受制于人是不對的,像豬、蛋雞、肉鴨等主要品種均可實現基本自給?!?/p>
科學家正在做什么?
我國是世界上畜禽遺傳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品種名錄(2021年版)》收錄畜禽地方品種、培育品種、引入品種及配套系共948個。作為“農業科研國家隊”的中國農科院,在科技部和農業農村部指導下,聯合科研院校和種業企業,建設和完善了畜禽種質資源保護與共享服務平臺網絡,實現了777個畜禽品種資源的數字化和信息化共享;以冷凍精液、冷凍胚胎和體細胞等形式長期保存了300多個地方畜禽品種種質資源,大幅度提升了我國畜禽種質資源保存的多樣性。
在豬、肉牛、肉羊、肉雞、肉鴨、馬等主要畜禽基因組解析、功能基因挖掘以及育種關鍵技術研發等方面取得了系列重大進展:創建了肉雞節糧優質抗病選育技術和基因組育種體系,研發了國內首款雞55K基因芯片“京芯一號”;開發構建了肉牛重要經濟性狀全基因組選擇技術,建立了我國最大的西門塔爾牛和安格斯牛的全基因組選擇資源群體。
在各項工作基礎上,中國農科院培育了一批畜禽新品種(配套系):以北京油雞為素材,培育出“栗園油雞蛋雞” 和“京星黃雞103”肉雞配套系,在保持北京油雞肉、蛋品質風味基礎上,產蛋量、繁殖力和飼料轉化效率得到顯著提高;以北京鴨為素材,培育了“中畜草原白羽肉鴨”和“中新白羽肉鴨”兩個適合加工的瘦肉型肉鴨配套系,兩個配套系均具有胸腿肉率高、皮脂率低的優良特性,2020年兩個配套系推廣量達到12億只,占全國市場的36.5%。
“動物尤其是大動物育種是一項長期工作。為了確保種群的優良性狀可以穩定遺傳給下一代,禽類要4-5年、肉牛至少要經過16-20年,才能育成一個新品種。”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所長秦玉昌說,“新品種并不是育成后就可以不管了。要持續不斷的做工作,不然品種就會逐漸退化。因此,我們也將會繼續努力,讓基于我國本土優良性狀的豬雞牛羊發展壯大。”
中國農科院“十四五”期間畜禽種業科技創新部署
首先是推進國家畜禽種質資源庫建設。力爭將資源庫建成全球保存畜禽種質資源總量最多、品種最全、體系最完整、智能化水平最高的國家畜禽種質資源庫,打造畜禽種質資源戰略保存的“全球庫”。
第二,加強畜禽生物育種基礎研究和技術創新研究。以種業核心技術原始創新為導向,構建前沿畜禽生物技術創新平臺,重點研發細胞工程育種技術、全基因組選擇技術、表型系統設計等關鍵技術。
第三,加快培育資源高效、環境友好、優質多元的畜禽品種。重點培育高效白羽肉鴨、瘦肉型豬、高產肉牛和高繁肉羊等生產效率為首要育種目標的重大新品種;同時開展地方黃雞、地方黑豬、地方黃牛等優質高繁高效新品種。
第四,加快建設和布局畜禽種業創新基地。加快“中國農業科學院西部肉牛種質創新基地”“肉牛種質資源保存創新利用中心”等基地建設;謀劃“中國農業科學院生豬科學中心”,推動“生豬創新試驗基地”布局。
第五,加強科企融合推動畜禽育種產業化。聯合建立院企現代化育種平臺,加快推進肉雞、肉牛等核心種源新品種培育,實現高效擴繁、市場推廣、產業開發,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畜禽種業品牌。